磷酸氢钙
磷酸氢钙

中文名:磷酸氢钙
英文名:DICALCIUM 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磷酸氢钙 (Dicalcium Phosphate)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Dicalcium Phosphate
化学式: CaHPO4 (常以二水合物形式存在: CaHPO4·2H2O)
CAS号: 7757-93-9 (无水物), 7789-77-7 (二水合物)
天然来源与生产
- 矿物来源: 主要从磷矿石(磷灰石)经酸处理和纯化制得
- 合成路径: 磷酸与氢氧化钙或碳酸钙反应制备 (工业标准制法)
- 物理形态: 白色无味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弱酸溶液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物理去角质 | 通过微晶颗粒的机械摩擦作用去除表层角质细胞 | 高 (体外/临床证实) | 温和去除角质层最外层死细胞,改善皮肤纹理 (基于物理作用原理) | 1-15% (磨砂类产品) |
控油吸附 | 多孔颗粒结构物理吸附皮脂与汗液 | 中高 (体外证实) | 降低皮肤表面油光,改善妆容持久度 (吸附测试研究) | 2-8% (粉底/散粉) |
填充剂/增稠剂 | 增加配方固体含量与粘度 | 高 (工业应用证实) | 改善产品质地,增加膏体稠度与稳定性 | 0.5-10% (取决配方类型) |
色素分散剂 | 通过表面吸附作用防止颜料团聚 | 中 (实验观察) | 提高彩妆产品中色素的均匀度与显色性 | 0.2-3% (彩妆配方) |
"矿物质营养补充" | 理论推测钙离子可能参与皮肤屏障功能 | 低 (体外推测) | 无直接证据显示透皮吸收或生理作用 (分子量限制渗透) | N/A |
注:"矿物质营养"宣称缺乏透皮吸收证据,主要基于成分来源的营销概念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 | 技术说明 |
---|---|---|
晶体结构 | 三斜晶系 | 微观呈板状或棱柱状晶体,影响摩擦特性 |
粒径分布 | 5-50 μm (化妆品级) | 决定去角质力度:小粒径(5-15μm)适合敏感肌,大粒径(20-50μm)用于身体磨砂 |
硬度 (莫氏) | 2.5-3.0 | 低于石英(7.0),物理去角质更温和 |
溶解性 | 水溶性: 0.02g/100mL (25°C) 酸溶性: 易溶于弱酸 |
汗液环境可微量溶解,释放钙/磷酸根离子 |
pH稳定性 | 稳定范围: pH 5-9 | 强酸环境转化为磷酸钙,强碱环境生成羟基磷灰石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磨砂/去角质产品: 作为主要摩擦剂替代塑料微珠
- 粉底/散粉: 控油吸附剂与体质填充剂
- 牙膏: 温和研磨剂(占配方20-50%)
- 腮红/眼影: 色素载体与粘合剂
增效协同组合
- + 水杨酸/果酸: 物理去角质与化学去角质协同 (需注意pH兼容性)
- + 硅石/云母: 优化粉体流动性与光泽度
- + 吸油聚合物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增强控油持久性
- + 润肤剂 (如环五硅氧烷): 减少摩擦阻力,提升顺滑感
配方注意事项
- 电解质敏感性: 高浓度可能破坏某些乳化体系
- 金属离子影响: 可能催化油脂氧化,需配伍抗氧化剂
- 悬浮稳定性: 需配合增稠剂(如黄原胶)防止沉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25%化妆品) (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 极低 (完整皮肤),但摩擦可能加剧敏感肌红斑
- 眼刺激性: 避免入眼,颗粒可能造成机械刺激
适用人群警示
- ✔ 适用: 油性皮肤(控油)、正常肌(去角质)
- ⚠ 慎用:
- 活动期痤疮(摩擦可能加重炎症)
- 玫瑰痤疮/湿疹(屏障受损肌)
- 近期进行激光/化学焕肤治疗
生态安全
- 生物降解性: 天然矿物成分,无生态累积风险
- 替代优势: 取代塑料微珠的环境友好选择 (欧盟EC No 1907/2006)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市场主力: 占比约60%物理磨砂产品
- "纯净美妆"趋势: 作为天然矿物成分被推广
- 宣称热点:
- "天然去角质" (实际为物理作用)
- "补钙强韧肌肤" (缺乏科学依据的营销概念)
消费者教育盲区
- 误认为"矿物成分=活性营养",忽视其物理作用本质
- 过度使用磨砂产品导致屏障损伤风险
- 与羟基磷灰石(美容填充剂)混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核心功能: 提供安全有效的物理摩擦与吸附作用
- 配方优势: 成本效益高,稳定性好,环境兼容性佳
- 局限性: 无生物活性,透皮吸收率可忽略
未来发展方向
- 表面改性: 硅烷包覆提升疏油性与分散性
- 纳米化探索: 纳米磷酸钙在活性成分递送的潜力 (早期研究阶段)
- 生物材料融合: 与生物发酵成分复配的"生物矿物"系统
专家建议
作为基础物理功能成分,应理性定位其去角质与控油功效。在磨砂产品中需明确标注使用频率建议(≤2次/周),并避免对"矿物质营养"的夸大宣传。持续优化颗粒形貌控制技术可进一步提升肤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