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氢二铵
磷酸氢二铵

中文名:磷酸氢二铵
英文名:DIAMMONIUM 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磷酸氢二铵 (Diammonium Hydrogen Phosph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INCI名称: Diammonium Hydrogen Phosphate
化学式: (NH4)2HPO4
CAS号: 7783-28-0
分子量: 132.06 g/mol
来源与制备
工业制备主要通过磷酸与氨气的中和反应实现:
H3PO4 + 2NH3 → (NH4)2HPO4
原料等级需符合USP/FCC或化妆品级标准,严格控制重金属(铅≤5ppm,砷≤3ppm)及微生物指标。(依据:ISO 8214:2020化妆品原料规范)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与稳定 | 作为两性电解质,通过H+/HPO42-缓冲对维持体系pH(5.5-8.0) | ★★★★☆ (充分证实) |
在0.1-1%浓度可稳定乳液pH值±0.3单位达24个月 (J. Cosmet. Sci., 2018) | 0.05%-2% |
粘度调节 | 磷酸根离子与阳离子乳化剂形成层状液晶结构 | ★★★☆☆ (体外实验证实) |
在阴/非离子复配体系中提升粘度达40% (Colloids Surf. B, 2020) | 0.3%-1.5% |
* 角质软化 | 推测通过升高pH增强蛋白酶活性 | ★☆☆☆☆ (理论推测)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pH7.0时角质降解率比pH5.5高15% (未直接验证成分作用) | N/A |
注:角质软化宣称缺乏直接人体证据,主要依赖pH效应理论推导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无机磷酸盐 | 磷酸氢二铵 | 水溶性>200g/L(20℃) pKa1=2.1, pKa2=7.2, pKa3=12.3 |
缓冲剂/碱度调节剂 |
铵离子供体 | NH4+ | 水解常数Kb=1.8×10-5 热分解温度>70℃ |
pH调节/粘度改性 |
关键化学特性
- pH缓冲范围: 最适pH 6.8-7.5 (HPO42-/H2PO4-体系)
- 热稳定性: ≥100℃分解产生氨气(NH3),需避免高温工艺
- 离子强度: 0.5%溶液电导率≈4.5mS/cm,影响胶体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染发剂氧化乳(pH调节至9.0-10.5)
- 卷发剂中性化阶段(pH7.0-7.5)
- O/W乳液(与柠檬酸组成缓冲对)
- 透明皂基产品(抑制结晶)
协同增效组合
- pH控制: + 柠檬酸 → 扩展缓冲范围(pH3-7)
- 粘度提升: + 硬脂醇聚醚-20 → 液晶相生成量增加2倍
- 螯合作用: + EDTA二钠 → 金属离子螯合效率提升65%
(协同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1 Vol.43)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浓度≤1.5%(CIR Expert Panel, 2022)
- 致敏性: 豚鼠试验MAX=0,无致敏报告(Contact Dermatitis, 2019)
- 眼刺激性: 0.5%溶液无刺激(ET-50>24h)
使用限制与警示
- ⚠️ 氨释放风险: 避免与强酸配伍(pH<4时NH3释放>100ppm)
- 屏障受损肌: 浓度>2%可能引起刺痛感(TEWL值升高18%)
- 配伍禁忌: 遇Ca2+/Mg2+生成磷酸盐沉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 低价值成分($1.5-3/kg)
- 宣称提及率: <5%(通常不标注功效)
- 高端产品使用率: 8.7% vs 大众产品21.3%(Euromonitor 2023)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无铵配方"营销误导: 混淆工业氨与化妆品级铵盐区别
- "pH平衡"功效夸大: 误认为具护肤功效而非工艺需求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核心功能: 高效pH缓冲剂(成本$0.03/100g配方)
- 配方优势: 低温溶解性优于磷酸钠盐
- 局限: 氨味风险限制其在低pH产品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控制铵离子释放
- 与生物基缓冲剂(如葡糖酸内酯)复配研究
- 在无氨染发体系中的替代方案探索
(研究趋势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 R&D Surve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