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氢二钾
磷酸氢二钾

中文名:磷酸氢二钾
英文名:DIPOTASSIUM 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磷酸氢二钾(Dipotassium Phosphate)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Dipotassium Phosphate
化学式:K2HPO4
CAS号:7758-11-4
来源与制备
工业级磷酸氢二钾主要通过磷酸与氢氧化钾或碳酸钾中和反应制备:
H3PO4 + 2KOH → K2HPO4 + 2H2O
化妆品级原料需经重结晶纯化、重金属去除及微生物控制等工艺处理,纯度要求≥99%(依据:ISO 17071:2015 化妆品原料标准)。
物理形态与特性
-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
- 溶解性:易溶于水(25°C时约1600g/L),不溶于乙醇
- pH特性:1%水溶液pH≈8.5-9.5,具缓冲能力
- 吸湿性:中等吸湿性,需密封保存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与稳定 | 通过HPO42-/H2PO4-缓冲对维持体系pH在5.5-8.5区间 | ★★★★☆ (充分证实) |
有效防止配方pH漂移,维持角质层酸性屏障(依据:Lambers et al., 2006) | 0.1-1.0% |
螯合增效 | 结合Ca2+/Mg2+等金属离子,防止其催化氧化反应 | ★★★☆☆ (实验证实) |
提升抗氧化剂稳定性,延长产品保质期(参考:PCPC功能指南) | 0.05-0.5% |
保湿辅助 | 通过渗透压调节促进角质层水合作用 | ★★☆☆☆ (间接证据) |
在保湿体系中协同增强甘油等保湿剂效果(依据:体外皮肤模型研究) | ≥0.3%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离子相互作用改变角质层电荷环境 | ★☆☆☆☆ (推测性) |
注:缺乏直接透皮吸收证据,属理论推测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作用 |
---|---|---|---|
无机缓冲盐 | K2HPO4 | 分子量:174.18 g/mol pKa2=7.2 (25°C) |
pH调节核心物质 |
平衡离子 | K+ | 水合半径:0.331 nm | 提供渗透压,影响粘度 |
缓冲对组分 | HPO42-/H2PO4- | 缓冲范围:pH 6.8-7.8 | 维持体系pH稳定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洁面产品:维持碱性环境(pH 8.0-9.5)增强去污力
- 精华/乳液:稳定pH敏感成分(如VC衍生物)
- 护发产品:中和酸性烫发剂,缓冲染发氧化过程
- 面膜:维持水性配方pH稳定性
协同增效组合
- 与螯合剂:EDTA二钠 → 金属螯合效率提升40%
- 与保湿剂:甘油/透明质酸 → 水合作用协同增强
- 与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 → 降低电解致稠效应
- 与抗氧化剂:维生素E → 氧化稳定性提高
配伍禁忌
- 钙/镁离子含量高的硬水 → 可能形成磷酸盐沉淀
- 酸性活性物(如果酸/A醇)→ 可能中和活性
- 阳离子聚合物(如聚季铵盐)→ 可能引起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3%)(依据:CIR 2007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敏化指数 <0.3)
- 眼刺激性:浓度>1%可能引发轻度刺激
- 透皮吸收:几乎不渗透健康角质层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使用:
- 正常/油性肤质
- 需要pH稳定的配方体系
- 谨慎使用:
- 受损屏障皮肤(避免高pH产品)
- 眼部敏感人群(建议浓度<0.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功能定位:配方稳定剂/辅助成分(非明星活性物)
- 价格区间:低-中($5-15/kg)
- 应用普及率:约68%水性化妆品含磷酸盐缓冲体系
消费者认知特点
- 知识盲区:常与"磷酸盐"食品添加剂负面印象混淆
- 宣称偏好:品牌倾向强调"pH平衡"而非成分名本身
- "天然误导":部分营销暗示其源于矿物,实际为合成原料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无可替代的缓冲能力:在特定pH范围(中性至弱碱性)具成本效益优势
- 配方基石作用:通过稳定体系间接保障活性成分效能
- 安全性记录:逾50年安全应用史,监管风险低
局限性
- 缓冲范围局限(pH 6.8-7.8),强酸性/碱性体系需配伍其他缓冲剂
- 高浓度可能影响体系流变特性
- 钾离子含量影响特定配方电解平衡
研究前沿
- 纳米缓冲系统:磷酸盐-二氧化硅复合物增强pH响应精度
- 生物可降解替代:氨基酸缓冲盐的开发(如精氨酸磷酸盐)
- 争议领域:高pH清洁产品对微生态的影响需更多长期研究(注:2023年皮肤微生态研讨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