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三钠
磷酸三钠
中文名:磷酸三钠
英文名:TRISODIUM PHOSPHATE
别名:三碱式磷酸钠、正磷酸钠、TSP
安全性:
1
功效:pH 调节剂、螯合剂
成分简介
磷酸三钠(Trisodium Phosphate)是一种碱性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pH调节剂和缓冲剂。它帮助调整产品的酸碱度,使其更接近皮肤的正常pH范围(约4.5-5.5),从而减少刺激并增强配方的稳定性。此外,它可能作为乳化剂辅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或在清洁类产品中帮助去除油脂和污垢,...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磷酸三钠 (Trisodium Phosph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TRISODIUM PHOSPHATE (CAS号: 7601-54-9)
化学描述
无机化合物,化学式 Na3PO4,通常以十二水合物形式存在 (Na3PO4·12H2O)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通过磷酸与碳酸钠或氢氧化钠中和反应制得
- 天然存在:磷矿石中提取加工,无直接天然来源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需符合FCC/USP标准,重金属含量 ≤10ppm,砷≤3ppm (参考:FDA 21 CFR 184.177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功能性配方成分而非活性功效成分,主要机制: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pH调节与稳定 | 解离为Na+和PO43-离子,形成缓冲体系 | ★★★★☆ (充分证实) |
在pH 11.5-12.0区间具强缓冲能力,维持配方碱性环境 | 0.1-1.0% |
| 硬水软化 | PO43-螯合Ca2+/Mg2+离子 | ★★★★☆ (充分证实) |
防止金属离子引致配方不稳定或沉淀 | 0.2-0.8% |
| *深层清洁* (厂商宣称) |
通过高pH值溶解皮脂/蛋白质 | ★★☆☆☆ (间接证据) |
碱性环境可皂化油脂,但非直接清洁剂 | ≥0.5% |
| 防腐增效 (理论推测) |
高pH抑制细菌增殖环境 | ★☆☆☆☆ (体外研究) |
pH>11时部分微生物生长受限,但非直接杀菌剂 | N/A |
详细机制说明:
磷酸三钠的解离常数(pKa)为12.67,使其成为强效碱性缓冲剂。在溶液中形成PO43-/HPO42-缓冲对,维持高pH环境。螯合能力源于磷酸根离子与二价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结合常数logK≈6.5(Ca2+),可有效阻断金属离子参与的氧化反应(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3)。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功能 |
|---|---|---|---|
| 磷酸盐离子 | PO43- | 强碱性 (1%水溶液pH≈12) 水溶性>200g/L(20°C) |
pH调节/缓冲主力 |
| 钠离子 | Na+ | 电解质 水合半径≈3.58Å |
离子强度调节 |
| 结晶水 | H2O (十二水合物) | 占分子量~60% 脱水温度>75°C |
影响配方稳定性 及加工温度 |
关键化学特性
- pH特性:1%水溶液pH 11.5-12.5,具强碱性缓冲能力
- 螯合值:约350mg CaCO3/g,优于柠檬酸钠(依据: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0)
- 稳定性:空气中易风化失水,溶液中对铝/锌等金属有腐蚀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强效清洁产品:炉灶清洁剂、工业洗手液
- 脱脂型产品:金属预处理剂、油污清洁剂
- 特殊发用产品:染发前处理剂(碱性开启毛鳞片)
- 硬水稳定配方:高硬度水质区域用洗涤剂
协同增效组合
- 表面活性剂体系:
- 增强阴离子表活(SLS/SLES)发泡力 (作用:降低CMC)
- 与非离子表活协同提升油脂乳化效率
- 防腐系统:
- 高pH环境下强化季铵盐类防腐剂效力
- 降低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需求
- 漂白活化剂:在含过氧化物配方中促进活性氧释放
配方注意事项
- 避免与酸性成分(如果酸、VC)直接配伍,引发放热反应
- 铝制包材需内涂层防腐处理
- 终产品pH需调整至皮肤安全范围(pH≤1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在冲洗型产品中≤5%浓度安全 (参考:CIR 2003)
- 眼刺激性:浓度>0.5%具显著刺激性
- 皮肤刺激性:长时间接触可破坏皮肤屏障,致干燥/裂隙
适用性限制
- 适用产品类型:仅限冲洗型产品,禁用于驻留型
- 敏感肌禁忌:湿疹、皮炎、屏障受损皮肤绝对禁用
- 儿童产品: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清洁产品
使用规范
- 浓度上限:冲洗产品建议≤2%,接触时间≤2分钟
- 中和要求:用于染发预处理时,需用酸性护发素中和
- 警示标识:需标注"避免接触眼睛"、"戴手套使用"等警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流应用:工业/家用强效清洁剂(80%),化妆品应用有限
- 化妆品占比:<0.5%面部护肤品,约3%专业清洁产品
- 价格定位:低成本原料($1.5-2/kg),多用于开架产品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偏差:常与食品添加剂磷酸盐混淆,忽视其强碱性风险
- 宣称误导:"深度清洁"宣称易被误解为护肤功效
- 安全争议:环保组织质疑其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来源: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监管动态
- 欧盟SCCS未批准用于驻留型化妆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冲洗产品限量5%
- 美国部分州(如马里兰)限制含磷清洁剂销售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功能定位:强效pH调节剂/螯合剂,非护肤活性成分
- 应用边界:仅限特定冲洗型产品,需严格控制浓度/接触时间
- 安全核心:高pH值(≥11)带来显著皮肤/眼黏膜刺激风险
局限与挑战
- 环保法规趋严:全球磷排放限制影响其长期可用性
- 替代品发展:新型螯合剂(谷氨酸二乙酸四钠)更温和环保
- 消费者安全认知不足:需加强"强碱性成分"风险教育
未来展望
- 工业领域:开发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刺激风险
- 化妆品领域:逐步被有机缓冲剂(精氨酸碳酸盐)替代
- 可持续方向:探索闭环回收工艺减少磷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