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氢二钠

磷酸氢二钠

磷酸氢二钠
中文名:磷酸氢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PHOSPH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磷酸氢二钠 (Disodium Phosph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磷酸氢二钠是化妆品中重要的多功能辅助成分,主要发挥pH调节和缓冲作用。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 INCI名称: Disodium Phosphate
  • 化学式: Na2HPO4
  • CAS号: 7558-79-4 (无水物), 10028-24-7 (七水合物)
  • 分子量: 141.96 g/mol (无水物)

来源与制备

工业级磷酸氢二钠主要通过磷酸与碳酸钠中和反应制备:

H3PO4 + Na2CO3 → Na2HPO4 + CO2 + H2O

化妆品级原料需经多次重结晶纯化,去除重金属(铅、砷)和微生物污染物(依据:FDA 21 CFR 184.1140b安全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缓冲体系核心组分,其主要通过酸碱平衡调节发挥间接皮肤效益。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典型应用浓度
pH调节与稳定 构成磷酸盐缓冲对(pKa=7.2),维持配方pH在5.5-7.5生理范围 ★★★★☆
(充分证实)
在0.1-0.5%浓度下可稳定体系pH值±0.3单位达24个月(来源:J Cosmet Sci. 2018) 0.1-1.0%
配方稳定性增强 螯合金属离子(Ca²⁺, Mg²⁺),防止油脂氧化和活性成分降解 ★★★☆☆
(体外证据)
降低维生素C光解速率达40%(vs 无缓冲体系)(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20) 0.2-0.8%
皮肤屏障功能支持* 间接维持皮肤生理pH,优化角质层酶活性 ★★☆☆☆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pH5.5环境下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降低67%(注:非直接证据) -
促渗透作用* 可能通过调节配方极性影响角质层脂质排列 ★☆☆☆☆
(有限证据)
Franz细胞试验显示烟酰胺透皮率提高15%(vs 柠檬酸缓冲)(来源:厂商数据,需独立验证) -

*注:标红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直接人体临床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意义
无机缓冲盐 Na2HPO4·nH2O
(n=0,7,12)
• 白色结晶粉末
• 溶解度:97g/L(20°C)
• pKa=7.20(25°C)
与磷酸二氢钠构成缓冲对
pH缓冲范围:6.2-8.2
离子特性 HPO42-阴离子 • 电荷密度:高
• 水合半径:~0.4nm
影响界面电位
可能干扰乳化体系
杂质控制 重金属/氟化物 • As≤3ppm
• Pb≤10ppm
• F≤10ppm
化妆品级需符合
USP/EP纯度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清洁类: 洗面奶(维持皂基pH10-11稳定)
  • 乳化体系: 面霜/乳液(pH6.5-7.5缓冲)
  • 活性配方: 维生素C精华(防止氧化)
  • 护发产品: 染发剂(pH开发剂活化)

协同成分系统

  • 缓冲协同:与磷酸二氢钠构成二元缓冲体系(摩尔比1:1时缓冲能力最强)
  • 螯合增效:联合EDTA二钠可使金属螯合效率提升3倍
  • 活性物保护:在含视黄醇配方中降低光降解率22%(依据:J Dermatol Sci. 2019)
  • 防腐优化:在pH6.5环境下使苯氧乙醇抗菌效率提高30%

配伍禁忌

  • 阳离子表活:可能形成磷酸盐沉淀
  • 高钙体系:超过50ppm Ca²⁺时产生浑浊
  • 强酸性环境:pH<4.5时转化为磷酸,失去缓冲能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Safe)在现行使用条件下(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无皮肤致敏案例报告)
  • 眼刺激性:浓度>3%可能引起短暂刺激(参考:OECD TG 405)

使用限制

  • 粘膜产品:建议≤0.5%(漱口水等)
  • 破损皮肤:高渗环境可能延迟伤口愈合(注:体外研究显示>5%浓度影响成纤维细胞迁移)

适用肤质

  • 推荐:所有健康肤质(含敏感肌)
  • 谨慎使用:严重玫瑰痤疮(可能增强血管扩张反应)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全球年用量:~12,000吨(化妆品领域)
  • 价格区间:$3.5-5.0/kg(化妆品级)
  • 定位:基础功能性成分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解1:“磷酸盐=刺激性” (实际刺激性主要取决于浓度和pH)
  • 误解2:“天然产品不应含磷酸盐” (磷酸盐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和骨骼)
  • 过度宣称:部分品牌夸大其“排毒”“抗氧化”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监管动态

欧盟SCCS 2023年发布磷酸盐类评估意见,确认现行使用浓度无安全风险,但要求加强废水处理环节管控。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高效pH缓冲能力尚无更优替代物
  • 成本效益:单位缓冲成本仅为有机酸盐的1/5
  • 安全性:百年使用历史验证其安全性

技术局限

  • 高浓度可能破坏液晶结构
  • 低温环境下溶解度受限
  • 与多价阳离子配伍性差

未来发展方向

  • 纳米化:开发纳米磷酸盐提高溶解度和缓冲效率
  • 缓释体系:与层状硅酸盐复合实现pH智能响应
  • 绿色制备:生物发酵法替代化学合成工艺

专家建议

在配方中控制浓度于0.1-1.0%范围,避免与高钙/镁原料配伍,优先选用无水物形态以保证批次稳定性。需通过加速试验验证其对特定活性物的保护效果。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