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C12-13 醇酒石酸酯
二 C12-13 醇酒石酸酯

中文名:二 C12-13 醇酒石酸酯
英文名:DI-C12-13 ALKYL TART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二 C12-13 醇酒石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Di-C12-13 Alkyl Tartrate
化学类别: 酯类化合物(由酒石酸与C12-13脂肪醇酯化而成)
天然/合成来源
- 合成来源: 通过化学合成法将酒石酸(天然或合成)与C12-13脂肪醇(通常源自棕榈或椰子油衍生物)酯化反应制得 (参考:化妆品原料合成技术手册,2020)
- 天然相似物: 酒石酸天然存在于葡萄等植物中,但该酯化产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能定位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 | 通过填充角质层脂质间隙,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体外&人体试验证实) | 在5%浓度下可降低TEWL达23%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1-10% |
乳化稳定剂 | 分子结构中的极性羟基与非极性烷基链协同稳定油水界面 | 中等(配方实验验证) | 与经典乳化剂(如硬脂酸甘油酯)相比可提升乳液稳定性15%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 0.5-3% |
抗氧化辅助 | 可能通过酒石酸残基的电子转移能力辅助抗氧化体系 | 理论推测 | 体外研究中显示微弱自由基清除能力(<10%)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二(C12-13烷基)酒石酸酯 | 分子量:~450-500 g/mol;logP:~7(强亲脂性) |
可能杂质 | 未反应醇、单酯化物 | 商业级产品通常含≤3%单酯 (依据:HPLC分析数据) |
异构体分布 | C12与C13醇随机组合 | 典型比例:C12:C13 ≈ 60:40(取决于原料来源)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乳液/霜类: 作为辅助乳化剂和润肤剂,推荐添加量1-5%
- 彩妆产品: 用于提升颜料分散性和贴肤感
- 防晒配方: 与二氧化钛等物理防晒剂兼容性良好
典型协同成分
- 硅油类: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可降低黏腻感
- 天然油脂: 增强霍霍巴油等植物油的皮肤渗透性
- 神经酰胺: 共同修复角质层屏障 (依据:皮肤屏障修复协同研究, 202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 >2000 mg/kg(大鼠,经口)
- 皮肤刺激性: 未稀释产品可能引起轻度刺激(兔模型)
- 眼刺激性: 显著刺激(需避免接触眼部)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用: 正常皮肤、干性皮肤
- 慎用: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可能加重症状)
- 孕妇: 无明确风险数据,建议保守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常被宣传为"植物衍生成分"(需注意实际为化学合成)
- 部分品牌夸大其"天然抗氧化"功效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二C12-13醇酒石酸酯作为多功能酯类,在润肤和配方稳定性方面表现可靠,但其部分宣称功效需要更严谨的科学验证。未来研究可关注:
- 不同链长分布对皮肤渗透性的影响
- 与新型生物基原料的复配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