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
中文名: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
英文名:N,N-DIETHYL-p-PHENYLENEDIAMINE SULFATE
别名:CD-1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染发剂
成分简介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用于化妆品领域,特别是在染发剂中作为氧化染料前体。它在染发产品中与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反应,生成稳定的颜色分子,从而永久改变头发颜色,提供持久且均匀的染色效果。该成分不常见于护肤产品,因为它主要功能是色彩改变而非护肤。需要注意的是,它可能引起皮肤过敏...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专业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N,N-Diethyl-p-phenylenediamine Sulfate
CAS号: 6283-63-2
分子式: C10H16N2·H2SO4
来源与背景
该化合物属于对苯二胺衍生物,主要作为氧化型染发剂的前体染料使用 (依据:欧盟化妆品成分数据库CosIng)。
- 工业来源: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通常以对苯二胺为原料经乙基化反应后成盐
- 历史应用: 自20世纪中期起广泛应用于永久性染发产品 (参考:化妆品成分安全评估CIR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头发着色 | 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作用下聚合成吲达胺类色素,形成稳定发色 | 充分证实 | 经光谱分析确认聚合产物结构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 0.5-2% (与氧化剂1:1配合) |
| "低刺激性染发" | 理论上二乙基取代可能降低致敏性,但缺乏临床验证 | 理论推测 | 体外实验显示较PPD更低细胞毒性 (来源:体外研究数据,需谨慎解读) | N/A |
详细作用机制:着色过程
其氧化聚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在碱性条件下(pH 9-10)渗透至毛皮质
- 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醒式亚胺中间体
- 进一步聚合形成大分子色素 (依据:Hair Coloring Mechanisms,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学稳定性 |
|---|---|---|---|
| 芳香胺衍生物 |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 | 白色至灰褐色粉末,易溶于水 | 避光稳定,但易被氧化 |
| 关键反应产物 | Bandrowski's base (氧化聚合物) | 深色不溶性复合物 | 极稳定(永久性发色基础) |
分子结构特征
- 亲核中心: 对位氨基(-NH-)提供氧化反应位点
- 取代基效应: 二乙基取代增加脂溶性,可能影响渗透性
- 硫酸盐形式: 提高水溶性和配方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 (与6%过氧化氢配合)
- 半永久性染发膏 (低浓度体系)
关键协同成分
- 氧化剂: 过氧化氢(开发色)、过硫酸盐(提升显色)
- 耦合剂: 间苯二酚、m-氨基苯酚(调节最终色调)
- 碱性剂: 氨水、MEA(维持pH 9-1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致敏性: 仍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 (依据:SCCS/1514/13意见书)
- 使用限制: 欧盟最大允许浓度2% (非氧化状态下)
- 孕妇慎用: 缺乏充分安全性数据
使用建议
- 必须进行48小时皮肤过敏测试
- 避免接触眼睑、眉毛等敏感部位
- 与氧化剂混合后应立即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应用于家用染发剂和专业沙龙产品
- 常与"温和配方"关联宣传 (注:此宣称缺乏对比临床数据支持)
认知误区
- 错误认知: "天然衍生物"(实为完全合成化合物)
- 过度期待: 宣称"零损伤"等不符合化学染发本质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染发成分,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具有:
- 优势: 着色效果持久稳定,技术成熟
- 局限: 潜在致敏性未完全解决
研究方向
- 分子修饰降低敏化潜力 (注:目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 开发更精准的氧化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