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氨基苯酚
间氨基苯酚

中文名:间氨基苯酚
英文名:m-AMINOPHENOL
别名:无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间氨基苯酚 (m-Aminophen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m-Aminophenol
- CAS号: 591-27-5
- 化学式: C6H7NO
天然/合成来源
间氨基苯酚为完全合成化合物,主要通过苯胺衍生物的定向硝化与还原反应制备(来源:Organic Synthesis Collective Volume, 3rd ed.)。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染发剂氧化中间体 | 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醌亚胺类色素前体 | ★★★☆ (充分证实) | 在pH 9-10条件下与对苯二胺协同形成稳定色素(来源:J. Cosmet. Sci., 2004) | 0.1-2% (最终配方) |
抗氧化活性 | 注:此宣称基于体外化学测试,缺乏皮肤渗透性证据 | ★☆☆☆ (初步) | DPPH自由基清除率约35% (1mM溶液)(来源:厂商内部数据)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芳香胺衍生物 | 间氨基苯酚本体 | 熔点122-123℃,logP 0.89,pKa 9.87 |
氧化产物 | 苯醌亚胺类 | 强反应活性,半衰期约15分钟(pH9) |
结构活性关系
- 间位取代:比邻/对位异构体更稳定但反应活性稍低
- 氨基活性:易被氧化且参与偶联反应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作为二级中间体(占比通常<1%)
- 氧化型彩妆:部分眉部产品中替代苯二胺类
典型协同成分
- 对苯二胺/甲苯二胺:形成复合色素体系
- 间苯二酚:调节染色色调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潜在风险
- 接触性过敏:约1.3%染发使用者出现阳性斑贴试验(来源:Contact Dermatitis, 2018)
- 氧化应激: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中观测到GSH消耗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允许使用(最大浓度1%,禁用于睫毛产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准用染发剂(最大浓度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主要作为专业线染发剂的辅助成分,在"低敏染发剂"概念中部分替代对苯二胺(注:实际致敏率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衍生物"宣称:虽存在植物氨基酚类,但商业产品均为合成来源
- "完全无刺激":忽略其明确的致敏潜力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间氨基苯酚作为经典染发中间体,其染色机制明确但存在不可忽视的致敏性。目前无可靠证据支持其护肤功效宣称。
研究方向建议
- 开发分子修饰衍生物以降低过敏率
- 严格评估其氧化产物在皮肤长期累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