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氨基苯酚盐酸盐
间氨基苯酚盐酸盐

中文名:间氨基苯酚盐酸盐
英文名:m-AMINOPHENOL HC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间氨基苯酚盐酸盐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间氨基苯酚盐酸盐 (INCI: m-Aminophenol HCl),化学系统命名:3-氨基苯酚盐酸盐 (CAS: 51-19-4)。
天然/合成来源
- 典型来源:全合成化合物,通过苯胺衍生物定向硝化还原或酚类化合物氨基化反应制备 (参考:Fieser有机合成手册)
- 天然存在:未在自然界中发现游离态存在,但可能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微量出现
理化特性
- 外观:白色至浅灰色结晶性粉末
- 溶解度:易溶于水 (约20% w/v, 25°C),微溶于乙醇,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 pH特性:1%水溶液pH≈4.2-5.5 (弱酸性)
- 稳定性:对光敏感,需避光保存;氧化敏感性高于其游离碱形式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生物活性途径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染发剂前体 | 与氧化剂(如H2O2)反应生成醌亚胺中间体,进而与偶合剂形成有色大分子 | ★★★★☆ (充分证实) | 在永久性染发剂中作为主要中间体,染色效率比邻位异构体高30% (依据:J. Cosmet. Sci. 2007) | 0.1-2.0% (最终配方) |
抗氧化辅助 | 可能通过氨基和酚羟基的电子给体特性淬灭单线态氧 | ★★☆☆☆ (体外初步) | 在ORAC测试中显示中等抗氧化能力 (3.2 μmol TE/mg) (厂商内部数据) | 未确定 |
"抗衰老活性" | 注:此宣称缺乏机制研究支持 | ★☆☆☆☆ (无直接证据) | 仅基于其结构类似某些酚类抗氧化剂的理论推测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反应特性 |
---|---|---|---|
芳香胺盐酸盐 | 间氨基苯酚阳离子 | pKa≈5.1 (氨基), 9.8 (酚羟基) | 易被氧化,与醛类缩合 |
苯酚衍生物 | 3-羟基苯胺 | λmax=275nm (水溶液) | 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
关键结构特征
- 间位取代:氨基与羟基呈1,3位关系,降低分子内氢键形成
- 两性离子倾向:在pH 6-8范围内可能同时携带正负电荷
- 氧化产物:主要生成苯醌亚胺类有色物质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占比>90%应用) (全球市场分析2022)
- 暂时性染发膏 (与金属盐复合使用)
- 实验性抗氧化配方 (需进一步验证)
增效组合
- 过氧化氢 (6%):标准氧化剂,生成黑色-棕褐色调
- 间苯二酚:作为偶合剂增强红色色调
- 氨水:调节pH至9-11以激活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刺激性评估
- 急性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中度刺激 (Draize评分4.2/8) (ECHA注册数据)
- 皮肤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阳性率18% (依据:CIR 2018评估)
使用限制
- 欧盟化妆品法规:最大允许浓度1.0% (氧化型染发产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列为限用组分,需标注"含间氨基苯酚"
- 禁忌:不可用于睫毛/眉毛染色,孕妇慎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主要存在于中高端专业染发品牌 (欧莱雅、施华蔻等)
- 消费者知晓率:仅12%能正确识别该成分 (2023消费者调研)
争议焦点
- 染发剂过敏案例中约7%与该成分相关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
- 环保争议:废水处理中可能生成亚硝胺衍生物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核心价值:目前不可替代的染发中间体,尤其对棕黑色调至关重要
- 安全瓶颈:需加强使用前斑贴测试和工艺纯化控制
未来方向
- 开发微胶囊化技术降低皮肤接触
- 探索与天然色素(如靛蓝)的复配体系
- 非染发应用的可行性验证 (需更多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