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中文名: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英文名:m-AMINOPHENOL SULFATE
别名:
安全性:
1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m-Aminophenol Sulfate)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Aminophenol Sulfate (间氨基苯酚硫酸盐)

化学来源与生产

  • 化学合成途径:通过苯酚的硝化、还原及硫酸盐化反应制备 (参考:有机合成化学手册)
  • 天然来源:无已知天然存在形式,属完全合成化合物

物理性质

  • 白色至淡粉色结晶粉末
  • 水溶性:中等(受pH影响)
  • 稳定性:光敏感,需避光保存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活性方向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 起效浓度
氧化染发剂中间体 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醌亚胺染料前体 充分证实 在pH 9-10条件下最有效 (依据:染发剂化学机理研究) 0.5-2%
抗氧化辅助 理论上可能通过氨基基团捕获自由基 理论推测 体外测试显示弱自由基清除能力 未确定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在染发应用中,间氨基苯酚硫酸盐作为初级中间体与偶合剂(如resorcinol)反应,通过氧化聚合形成大分子色素。其氨基和羟基的邻位定位使其成为高效的染料前体。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芳香族氨基酚盐 m-Aminophenol sulfate 分子量:204.21 g/mol,pKa≈9.5
相关衍生物 游离碱形式(m-Aminophenol) 更易氧化但稳定性差

关键结构特征

  • 间位取代:氨基与羟基呈1,3位排列
  • 硫酸盐形式:提高水溶性和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与过氧化氢系统配合使用
  • 潜在应用:临时性染发膏(需进一步稳定性测试)

典型协同成分

  • 过氧化物:作为氧化剂(通常为6% H2O2
  • 碱性调节剂:氨水或MEA(维持pH 9-1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在染发剂中≤2%浓度为安全 (参考:CIR 2018报告)
  • 致敏风险:偶见接触性皮炎报告

使用限制

  • 欧盟化妆品法规:最大允许浓度1% (以游离碱计)
  • 不可用于睫毛/眉毛染色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专业染发产品核心成分
  • 部分品牌宣传为"温和染发技术" (注:实际刺激性与其他苯胺类染料相当)

7. 总结与展望

间氨基苯酚硫酸盐作为专业染发剂的关键中间体,其化学机制明确,但需注意:

  • 严格控制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使用
  • 需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替代方案以减少过敏风险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