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氨基苯酚

邻氨基苯酚

邻氨基苯酚
中文名:邻氨基苯酚
英文名:o-AMINOPHENOL
别名:
安全性: 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邻氨基苯酚 (o-Aminophen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o-Aminophenol (邻氨基苯酚)
  • CAS号: 95-55-6
  • 化学式: C6H7NO
  • IUPAC名称: 2-Aminophenol

来源与制备

邻氨基苯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合成:

  • 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反应
  • 邻硝基氯苯的碱性水解后还原
  • 苯并噁唑类化合物的酸解反应 (参考: Industrial Organic Chemistry, 4th Ed.)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染发剂中间体 与氧化剂反应生成醌亚胺类染料 充分证实 在氧化型染发剂中作为主要中间体,与对苯二胺等耦合剂协同作用 (依据: J. Cosmet. Sci., 2003)
抗氧化作用 可能通过酚羟基清除自由基 体外研究 在细胞模型中显示轻度抗氧化活性,但缺乏皮肤渗透性数据 (参考: Chem. Res. Toxicol., 2011)
"促进毛发生长" 厂商宣称可能刺激毛乳头细胞 无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仅基于结构类似性推测,缺乏临床研究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芳香族氨基酚 邻氨基苯酚本体 白色至粉红色结晶,熔点174°C,微溶于水
氧化产物 苯并噁唑衍生物 染发过程中与H2O2反应生成
金属配合物 Fe3+复合物 可能影响染发色调 (依据: Dyes and Pigments, 201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永久性染发剂: 作为中间体与耦合剂(如间苯二酚)配合使用
  • 氧化型染发系统: 通常与H2O2(3-6%)共同使用

典型协同成分

  • 对苯二胺(PPD): 增强染色深度和持久性
  • 氨水: 调节pH至9-11以促进反应
  • 抗氧化剂(如亚硫酸钠): 防止提前氧化 (来源: Cosmetic Chemistry Handbook)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潜在风险因素

  • 皮肤致敏性: 被归类为潜在接触过敏原 (依据: SCCS/1514/13)
  • 眼部刺激性: 动物实验显示中度眼刺激
  • 使用限制: 欧盟允许最大浓度1% (染发用途)

适用人群建议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或已知过敏体质者
  • 孕妇使用安全性尚未完全确立
  • 注:部分厂商宣称"低敏配方"需谨慎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主要存在于专业染发产品和部分"植物染发剂"中
  • 常与"持久上色"、"覆盖白发"等宣称关联
  • 近年来因过敏问题部分品牌开始寻求替代物

消费者教育要点

  • 必须明确区分"天然来源"与"化学合成"版本
  • 强调使用前48小时斑贴测试的重要性
  • 需告知氧化染发过程不可避免会损伤毛鳞片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作为经典染发中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着色效率
  • 安全性问题推动分子修饰研究(如引入亲水基团)

未来方向

  • 开发更低敏的衍生物(如乙酰化氨基酚)
  • 与纳米载体结合提高靶向性 (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 探索非氧化型染发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