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苯基苯酚

邻苯基苯酚

邻苯基苯酚
中文名:邻苯基苯酚
英文名:o-PHENYLPHENOL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邻苯基苯酚 (o-Phenylphenol)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o-Phenylphenol (邻苯基苯酚)
  • CAS号: 90-43-7
  • 化学式: C12H10O
  • IUPAC名称: 2-phenylphenol

天然来源与工业合成

邻苯基苯酚可天然存在于某些植物精油中,但化妆品和工业应用中通常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 (来源: EFSA Journal 2014;12(7):375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防腐/抗菌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干扰能量代谢 强(体外及配方验证)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有效,MIC 0.01-0.1% (依据: J Appl Microbiol 2003;95(6):1256) 0.05-0.2%
抗氧化 酚羟基提供电子清除自由基 初步(体外研究) DPPH清除率IC50~15μM (参考: Food Chem 2013;138(2-3):1670) 未确定
详细防腐机制与证据:

邻苯基苯酚通过疏水作用插入微生物细胞膜,导致膜电位去极化及内容物泄漏。电镜研究证实其可造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破裂 (依据: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55(5):75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酚类衍生物 邻苯基苯酚 白色结晶粉末,pKa 9.5,logP 3.09(中等亲脂性)
常见杂质 联苯、二苯并呋喃 需控制<0.1%(CIR要求) (参考: CIR 2006)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腐系统: 常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苯氧乙醇复配
  • pH适应范围: 3-9(最佳效力pH 5-7)

增效组合

  • EDTA: 增强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 (依据: Int J Cosmet Sci 2012;34(1):68)
  • 苯甲酸: 协同抗真菌作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 安全浓度≤0.2%(淋洗类可至1%) (参考: CIR 2006)
  • 潜在刺激: 浓度>0.5%可能致敏(尤其破损皮肤)

禁用/限用规范

  • 欧盟: 允许使用(EC 1223/2009)
  • 中国: *注:2015版准用防腐剂名单未收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工业防腐剂使用,在化妆品中逐渐被替代。消费者对其认知主要关联"防腐剂争议",厂商通常不主动宣传 (来源: 市场调研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邻苯基苯酚作为经典酚类防腐剂,其抗菌机制明确但存在替代趋势。未来研究或聚焦于:

  • 更精准的微生物靶向性改良
  • 与其他新型防腐剂的复配稳定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