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丁酯交联聚合物
丙烯酸丁酯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丙烯酸丁酯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BUTYL ACRYLATE CROSS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丁酯交联聚合物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Butyl Acrylate Crosspolymer
CAS号: 通常为混合物,无单一CAS号 (需根据具体交联度而定)
化学结构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丙烯酸酯类)
来源与生产
- 工业制备: 通过丙烯酸丁酯单体与交联剂(如二乙烯基苯)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 (依据:高分子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物理形态: 通常为白色粉末或悬浮液,需溶解/分散于配方基质中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成膜与屏障增强 |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 (TEWL) | 高 (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证实) | 聚合物薄膜可降低30-50% TEWL (参考:2018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 0.5-2% w/w |
粘度调节与悬浮稳定 | 通过三维网络结构增加体系屈服值,防止颗粒沉降 | 高 (流变学特性已验证) | 显著提高配方的触变性和悬浮稳定性 (依据:化妆品流变学手册) | 0.1-0.5% w/w |
"抗氧化增效" | 理论上可通过物理隔离减少活性成分氧化 | 低 (仅体外模型推测) | 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基团 |
---|---|---|---|
主链结构 | 丙烯酸丁酯重复单元 | 疏水性,玻璃化温度(Tg)约-45°C | 酯基 (-COOR) |
交联点 | 二乙烯基苯或其他多官能团单体 | 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 乙烯基 (-CH=CH2) |
残留组分 | 未反应单体 (需严格控制) | 含量通常<100 ppm | 游离丙烯酸酯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增强防水性 (与OMC、氧化锌协同)
- 彩妆: 睫毛膏/眼线液的成膜剂 (来源:行业配方数据库)
- 膏霜: 稳定悬浮固体颗粒 (如矿物粉体)
增效组合
- 与硅油配伍: 提升薄膜柔顺性
- 与多元醇联用: 调节溶解速率
- 避免组合: 强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可能导致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5%) (参考:2020 CIR最终报告)
- 敏感肌测试: 需确保残留单体含量达标
- 眼周使用: 需额外刺激性评估
使用限制
欧盟化妆品法规中无特殊限制,但需符合聚合物杂质管控标准 (EC No 1223/2009)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商业应用现状
- 主要供应商: Lubrizol, Ashland, BASF等化工巨头
- 产品宣称: 多强调"长效持妆""防水"等性能
- "纯天然"宣称争议: 需明确标注为合成聚合物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作为性能可控的成膜剂,在功能性化妆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发展潜力: 绿色合成工艺与生物降解性改良是未来研究方向 (注:目前相关研究尚在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