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英文名:HYDROXYETHYL ACRYLATE/SODIUM ACRYLOYLDIMETHYL TAURATE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INCI: Hydroxyethyl Acrylate/Sodium Acryloyldimethyl Taurate Copolymer) 是由两种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来源与生产

  • 工业来源:通过丙烯酸羟乙酯(HEA)与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SAM)的共聚反应合成 (参考: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5)
  • 物理形态:通常为白色粉末或透明凝胶状
  • 主要供应商:Clariant、Lubrizol、BASF等化工企业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能定位

该共聚物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多功能流变改性剂稳定剂,兼具部分保湿和成膜特性。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增稠/稳定体系 高分子链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稳定乳液 充分证实 0.2-1.0%浓度可显著提升体系粘度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8) 0.1-2%
改善肤感 形成轻质硅弹性体网络,提供"丝滑"触感 多项研究支持 与硅油协同可降低黏腻感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0.5-3%
辅助保湿 羟乙酯基团可结合水分子,但主要依赖配方整体体系 理论推测 体外实验显示中等水合能力 (注:非主要功能) N/A
抗衰老 厂商宣称通过"支撑"表皮结构减少皱纹 缺乏证据 无临床研究支持此宣称 (来源:厂商资料,需谨慎评估)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亲水单体 丙烯酸羟乙酯 含羟基,提供水溶性 CH2=CHCOOCH2CH2OH
两性离子单体 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 含磺酸基,耐电解质 CH2=CHCON(CH3)2CH2CH2SO3Na
共聚物特征 无规共聚物 分子量20-200万Da 含亲水/疏水段,pH敏感(3-9稳定)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防晒产品:与无机防晒剂协同提高稳定性 (依据:Photodermatology, 2020)
  • 精华/乳液:作为硅油增溶剂
  • 彩妆产品:改善粉体分散性

增效组合

  • 与硅弹性体:可形成"轻质凝胶"网络 (参考:US Patent 9,700,562)
  • 与多元醇:增强水合能力
  • 与阳离子聚合物:需谨慎,可能产生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 (依据: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性:极低(单体残留<10ppm)
  • 眼刺激:浓度>5%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适用性指导

  • 适合肤质:所有肤质(包括敏感肌)
  • 禁忌:破损皮肤避免使用
  • 孕妇:无特殊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常见于"轻奢"护肤品类
  • 宣称重点:"空气感"、"零负担"等肤感描述

认知分析

消费者通常将其视为"配方技术亮点"而非活性成分,专业人士更关注其配方兼容性而非直接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性:同时解决增稠、稳定和肤感问题
  • 配方友好:广泛pH和电解质耐受

发展方向

  • 可能的改性方向:引入生物降解基团
  • 开发更高分子量的变体以提升功效

结论:该共聚物作为配方工程技术成分具有明确价值,但需理性看待其营销宣称的功效扩展。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