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

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

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
英文名:ACRYLAMIDE/AMMONIUM 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Acrylamide/Ammonium Acrylate Copolymer
  • CAS号: 25987-30-8
  • 化学结构: 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铵的线性或交联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丙烯酰胺(Acrylamide)与丙烯酸铵(Ammonium Acrylate)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可通过调节单体比例控制聚合物特性 (依据: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成膜与定型 在皮肤/发丝表面形成柔性薄膜,通过物理吸附固定形状 高(多项实验室测试) 电镜观察证实成膜完整性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7) 0.5%-3%
抗结块 降低粉末成分间粘附力,优化分散性 中(配方实测数据) 流变学测试显示摩擦系数降低 (来源:厂商技术白皮书) 0.1%-1%
"控油"辅助 可能通过膜层减少皮脂扩散 低(理论推测) 无直接人体试验证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丙烯酰胺单元 CH2=CHCONH2 提供聚合物骨架刚性,增强成膜性
丙烯酸铵单元 CH2=CHCOO-NH4+ 赋予水溶性及静电稳定作用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定型产品: 发胶、摩丝(占比2-5%)
  • 彩妆: 粉底、眼影(0.5-2%改善粉末分散)

典型协同成分

  • VP/VA共聚物: 增强薄膜弹性 (依据:配方兼容性测试)
  • 硅油: 降低膜层粘腻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化妆品使用浓度≤5%) (参考:CIR 2019最终报告)
  • 残留单体控制: 丙烯酰胺单体需<0.1ppm (依据:欧盟EC No 1223/2009)

使用限制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活直接混合,可能产生沉淀 (来源:稳定性测试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专业定型剂出现在护发产品中,近年扩展至"无痕持妆"概念的彩妆线 (依据:2023年市场分析报告)

常见宣称误区

  • "护肤级成膜"无证据表明具有皮肤改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该共聚物作为经典成膜剂技术成熟,未来可能向环保型改性(如生物基单体替代)方向发展 (参考:绿色化学研究趋势)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