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
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
英文名:ACRYLIC ACID/ACRYLAMIDOMETHYL PROPANE SULFONIC ACID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crylates/Acrylamide Methylpropane Sulfonic Acid Copolymer
化学类别
-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 阴离子型聚电解质
常见来源
- 工业合成:通过丙烯酸、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烷磺酸单体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 (依据:高分子化学合成文献)
- 商业供应商:Lubrizol(商品名:Carbopol Ultrez 21)、Clariant等化工企业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增稠稳定 | 通过羧酸基团与磺酸基团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调节体系流变特性 | 充分证实 | 在pH>5时显著增稠,中性条件下表现最佳 (依据:流变学特性研究) | 0.1-1.0% |
悬浮稳定 | 通过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防止颗粒沉降 | 充分证实 | 对密度≤2.0g/cm³的颗粒显示优异悬浮能力 (参考:Lubrizol技术白皮书) | 0.2-0.8% |
保湿增效 | 可能通过水合作用增强角质层水合度 | 理论推测 | *注:此机制基于聚合物吸水特性推断,缺乏直接皮肤水合数据* | 未知 |
抗结块 | 厂商宣称可防止防晒产品涂抹后结块 | 厂商宣称 | *注:此宣称缺乏公开发表的研究证据支持* | 0.5-1.5%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丙烯酸衍生物 | 丙烯酸单体 | 提供羧酸基团(-COOH),pH敏感性 |
磺酸衍生物 | 甲基丙烷磺酸单体 | 强酸性基团(-SO3H),增强电解质稳定性 |
交联剂 | 丙烯酰胺 | 调节聚合物链间距,影响溶胀性能 |
关键结构特征
- 两性离子特性:同时含羧酸基和磺酸基,pH适应范围宽
- 分子量分布:通常300,000-1,000,000Da,影响流变性能
- 交联密度:决定吸水膨胀率和凝胶强度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体系
- 防晒产品:悬浮二氧化钛/氧化锌,浓度0.3-0.7%
- 乳液/膏霜:作为主增稠剂,浓度0.5-1.2%
- 透明凝胶:与卡波姆协同,浓度0.3-0.5%
增效组合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善分散性(如PEG-40氢化蓖麻油)
- 多元醇:甘油/丙二醇可增强水合作用
- 阳离子聚合物:*需谨慎搭配,可能产生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评估
- CIR评估:安全浓度≤1%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欧盟SCCS:未发现系统毒性
注意事项
- pH敏感性:最佳性能pH5.5-7.0,强酸性条件下失效
- 电解质兼容性:高盐浓度可能导致粘度下降
- 敏感肌测试:*虽无致敏报告,但建议新品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专业级稳定剂:主要面向配方师而非终端消费者
- 宣称重点:"轻盈不粘腻"、"持久稳定"等感官描述
消费者教育盲点
- 常与保湿剂混淆,实际不直接提供保湿功效
- 对"聚合物"成分存在不必要的恐惧
7. 总结与展望
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共聚物作为高性能流变调节剂,其悬浮稳定能力和pH适应性已获充分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精准控制交联度的合成工艺开发
- 与新型防晒剂的兼容性研究
- 生物降解性改进:*当前合成方法尚不满足绿色化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