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2 钠

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2 钠

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2 钠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2 钠
英文名:SODIUM ACRYLATES CROSSPOLYMER-2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2 钠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Sodium Crosspolymer-2

化学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丙烯酸酯类交联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 工业化来源: 通过丙烯酸、丙烯酸酯单体与交联剂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典型形态: 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预分散胶体
  • 关键供应商: Lubrizol、BASF、Clariant等专业化学品公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原理

作为三维网状结构聚合物,其作用主要基于物理性成膜与电荷相互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即时紧致效果 聚合物成膜后产生机械性张力,暂时性拉紧皮肤表面 ★★★☆ (多项临床观察证实) 光学轮廓仪显示使用后皮肤纹理深度减少15-22% (依据:2020年JCD临床测试) 0.5-2%
长效控油 聚合物的多孔结构吸附皮脂,同时负电荷中和脂质正电荷 ★★★☆ (体外实验+志愿者测试) Sebumeter测量显示4小时控油率达68%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1-3%
促进胶原合成 厂商宣称可通过机械刺激激活成纤维细胞 ★☆☆☆ (仅细胞实验) 体外研究显示可能影响细胞骨架重组,但缺乏人体证据 (来源:厂商内部资料)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聚合物在pH>5时解离出羧酸根负电荷,与皮肤角质层通过:

  • 氢键结合: 与角质蛋白的-OH/-NH基团形成可逆连接
  • 静电吸附: 中和皮肤表面正电荷区域
  • 物理锚定: 网状结构嵌入皮肤纹理

(依据:201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分子模拟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主链单体 丙烯酸/丙烯酸酯 MW: 72-100 Da 碳碳双键聚合形成柔性主链
交联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MW: 298.3 Da 四官能团产生三维网络
中和剂 氢氧化钠 pH调节至6-8 部分羧基转化为-COONa

关键参数

  • 交联度: 8-12% (影响溶胀性与机械强度)
  • 粒径分布: 0.1-10μm (胶体形态时)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15至+5℃ (决定膜柔韧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即时紧致霜:乙酰基六肽-8联用增强表情纹改善
  • 控油妆前乳: 搭配硅石提升哑光效果
  • 贴片面膜:甘油形成保湿-紧绷复合体系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作用原理 最佳配比
聚二甲基硅氧烷 降低聚合物粘腻感,提升铺展性 1:0.3-0.5
烟酰胺 控油+屏障修复双重通路 1:2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2021年CIR最终报告)
  • 致敏率: <0.03% (20000例斑贴测试)
  • 眼刺激: 未稀释产品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

适用建议

  • 推荐人群: 油性/混合性肌肤,衰老性皮肤松弛
  • 慎用情况: 急性炎症期皮肤、开放性伤口
  • 卸妆要求: 需使用含表面活性剂的清洁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高端线应用: 52%抗衰老产品含有该成分
  • 开架产品: 主要出现在控油类产品(占比37%)

认知调研

消费者对"聚合物紧致"功效的接受度:

  • 正面认知: 63%用户认可即时效果可见
  • 误解领域: 41%误认为具有长期抗皱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物理性作用: 规避生物活性成分的耐受性问题
  • 配方灵活性: 兼容水/醇/硅油多种体系

发展限制

  • 作用持续时间有限(通常4-6小时)
  • 高湿度环境下成膜稳定性待改进

前沿方向

  • 智能响应聚合物: 温度/pH触发式释放活性物
  • 注:目前仅实验室阶段 (来源:2023年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