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棕榈酰胱氨酸

二棕榈酰胱氨酸

二棕榈酰胱氨酸
中文名:二棕榈酰胱氨酸
英文名:DIPALMITOYL CYSTI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静电

成分详细分析

二棕榈酰胱氨酸 (Dipalmitoyl Cystin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INCI名称: Dipalmitoyl Cystine

化学结构: 胱氨酸(Cystine)的二棕榈酸酯衍生物,分子式为 C38H70N2O8S2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由天然氨基酸胱氨酸与棕榈酸酯化合成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合成方法: 通过棕榈酰氯与胱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纯化后得到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参考:Chemical Synthesis Protocol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角质层修复 通过棕榈酰基链插入角质层脂质结构,胱氨酸部分促进角蛋白交联 体外研究+离体皮肤模型 提升角质层完整性(TEWL降低12-18%)(依据: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8) 0.5-2%
抗氧化保护 胱氨酸的二硫键可淬灭自由基,棕榈酰基增强皮肤渗透 体外研究(ORAC测试) 显示中等自由基清除能力(约维生素E的65%)(参考:Antioxidant Activity Screening, 2020) 1-3%
屏障功能增强 理论推测:可能模拟皮肤天然脂质结构 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注: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氨基酸衍生物 二棕榈酰胱氨酸本体 熔点 98-102°C,脂溶性(logP≈8.2)
相关杂质 单棕榈酰胱氨酸 合成副产物(含量<0.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修复类霜膏: 常与神经酰胺、胆固醇配伍(摩尔比1:1:1)
  • 抗氧化精华: 与维生素E衍生物、阿魏酸协同使用

已验证协同成分

  • 神经酰胺 NP: 共同修复角质层脂质矩阵 (依据: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9)
  • 红没药醇: 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的协同效应达27%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要点

  • CIR评级: 安全(2016年评估,最高使用浓度5%)
  • 刺激风险: 眼周使用需谨慎(pH敏感性)

适用人群

  • 推荐: 干性至极干性皮肤、屏障受损皮肤
  • 慎用: 对棕榈酸衍生物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出现在高端修复系列(占比78%),常与"皮肤屏障科技"等概念绑定 (来源:2022年全球化妆品成分市场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二棕榈酰胱氨酸作为角质层靶向修复剂具有明确价值,但抗氧化功效需更多临床验证。未来可能向"精准屏障修复"方向发展。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