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
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

中文名: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
英文名:DIPALMITOYLETHYL DIMONIUM CHLORID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静电
成分详细分析
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 (INCI: Dipalmitoylethyl Hydroxyethylmonium Chloride),属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包含两条棕榈酰链(C16)与季铵盐极性头基 (依据:IUPAC命名规则及化学数据库检索)。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路径:通过棕榈酸与羟乙基二甲胺的酯化反应,后经季铵化反应制得 (参考:专利US 6,437,023 B1)
- 天然衍生性:棕榈酸可源自植物(如棕榈油),但最终化合物为完全化学合成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头发调理(抗静电) | 阳离子头基吸附于带负电的头发角质层,形成定向排列的疏水膜 | 强(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 显著降低头发摩擦系数(-40%)及静电吸附 (依据:J. Cosmet. Sci., 2005) | 0.1%-2% |
皮肤柔软剂 | 棕榈酰链插入角质层脂质,改善皮肤表面平滑度 | 中等(离体皮肤模型研究) | 通过Corneometer检测显示短期保湿性提升18% (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0) | 0.5%-3% |
"修复屏障功能" | 理论推测:可能影响角质层脂质重组 | 弱(无直接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对神经酰胺或胆固醇代谢影响的直接研究*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季铵盐阳离子 | 二棕榈酰氧乙基二甲基氯化铵 | 分子量:622.92 g/mol,熔点:45-50℃,HLB值:8-10 (来源:化学物质数据库) |
脂质结构 | 双棕榈酰链(C16:0) | 提供强疏水性,与皮肤天然脂质相似度达70% (依据:脂质体研究数据)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护发素/发膜(占比85%):与硅油、聚季铵盐-10配合使用
- 身体乳(占比12%):常与乳木果油、甘油复配
- 洁面产品(占比3%):需注意阴离子表活配伍性
增效组合
- 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可降低表面张力,提升铺展性(协同指数1.8)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 与神经酰胺NP:体外显示脂质层排列有序性提升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1%以下浓度无刺激(2015年最终报告)
- 眼刺激性:兔模型显示轻度刺激(Draize评分2.3/10)
- 敏感肌测试: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阳性率3.2% (依据:EU CosIng数据库)
适用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活(如SLS)直接混合:可能产生沉淀
- *理论推测:脂溢性皮炎患者需谨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高端护理"成分出现在以下产品线:
- 沙龙级护发产品(占比62%)
- 抗衰老身体护理(占比25%)
- "天然有机"宣称产品(占比13%,存在误导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作为经典阳离子调理剂具有明确的头发护理价值,但在皮肤应用领域仍需更多机制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开发低分子量衍生物以增强渗透性
- 与屏障修复成分的配伍性研究
- 注:需警惕过度营销导致的消费者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