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中文名: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英文名:BUTYLPHTHALIMID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Butylphthalimide)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Butylphthalimide
  • CAS编号: 85-40-5
  • 化学式: C12H13NO2

来源与背景

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是一种邻苯二甲酸衍生物,主要通过邻苯二甲酸酐与正丁胺的缩合反应合成 (依据:有机合成化学手册, 2015)。在化妆品领域,其应用历史相对较短,主要作为功能性添加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增塑剂/成膜剂 通过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增强聚合物链的柔韧性 (工业应用验证) 在指甲油中可提升膜层延展性 (参考: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 2018) 1-5%
抗氧化辅助剂 理论上可能通过苯环结构捕获自由基 弱 (体外推测) 无直接人体研究数据 (注:此宣称缺乏临床证据)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邻苯二甲酰亚胺衍生物 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 分子量:203.24 g/mol
  • 熔点:35-38°C
  •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结构活性关系

丁基侧链的长度影响其与聚合物体系的相容性,而邻苯二甲酰亚胺核心结构提供刚性骨架 (依据:Polymer Chemistry, 2016)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指甲产品: 甲油、甲油胶
  • 推测应用: 防水彩妆产品 (需进一步配方验证)

协同成分

  • 硝化纤维素: 增强成膜性能
  • 乙酸乙酯:提高溶解分散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要点

  • CIR评估状态:未单独评估 (参考:CIR 2019年度报告)
  • 皮肤渗透性: (基于类似结构预测)
  • 潜在敏感风险:个案报告显示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 (来源:Dermatitis Journal病例报告, 2020)

使用限制

欧盟化妆品法规暂无限制条款,但建议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参考:EC No 1223/2009)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作为专业线美甲产品功能性添加剂
  • 部分品牌宣称"低敏配方" (注:缺乏临床对比数据支持)

消费者关注点

因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争议,部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 (依据:2022年化妆品成分认知调查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作为成膜增塑剂具有明确效用,但需进一步:

  • 完善皮肤安全性数据库
  • 明确与其他邻苯二甲酸酯的结构差异

研发方向

开发更环保的替代物,同时保持其成膜性能 (参考:Green Chemistry in Cosmetics, 2023)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