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羟甲苯

丁羟甲苯

丁羟甲苯
中文名:丁羟甲苯
英文名:BHT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氧化

成分详细分析

丁羟甲苯(BHT)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
  • CAS号: 128-37-0
  • 化学式: C15H24O
  • IUPAC名称: 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来源与生产

丁羟甲苯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主要通过苯酚与异丁烯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烷基化反应制得 (参考:Industrial Organic Chemistry, 4th ed.)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通过酚羟基提供氢原子,中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 (体外及动物模型充分证实) 在0.01-0.1%浓度可显著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 (依据:J Invest Dermatol. 1998) 0.01-0.1%
配方稳定性保护 优先氧化特性保护油相成分 ★★★★ (工业应用广泛验证) 延长含不饱和油脂配方货架期2-3倍 (参考:Cosme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0.05-0.2%
抗炎作用 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 ★☆ (初步细胞研究) 体外显示抑制IL-6分泌,但缺乏临床验证 (来源:Phytother Res. 2005)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酚类抗氧化剂 丁羟甲苯单体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70℃ 空间位阻酚结构(2,6位叔丁基)
降解产物 BHT醌 黄色氧化产物 需监控配方变色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油基体系:唇膏、彩妆(浓度0.05-0.1%)
  • 乳化体系:面霜(需配合水相抗氧化剂)
  • 防晒产品:与UV滤剂协同抗氧化

增效组合

  • 维生素E:再生氧化态BHT (协同指数1.8)
  • EDTA:螯合金属离子减少催化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0.5%) (参考:CIR 2016报告)
  • 潜在风险
    • 0.5%以上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
    • 争议性内分泌干扰数据(仅高剂量动物实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clean beauty"趋势下面临争议,但仍是性价比最高的抗氧化稳定剂之一。约42%消费者会主动规避含BHT产品 (来源:2023市场调研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BHT作为经典抗氧化剂,在配方稳定性保护方面不可替代,但需:

  • 严格控制在0.1%以下使用浓度
  • 开发更稳定的衍生物减少降解
  • 加强消费者教育消除误解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