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

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

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
中文名: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
英文名:BUTYLENE/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丁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Butylene/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化学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碳氢共聚物)

来源与制备

  • 工业来源: 石油化工衍生物,通过催化聚合反应制备 (依据: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物理形态: 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固体颗粒或粉末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成膜与封闭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多项体外渗透性研究证实) 薄膜形成能力与分子量分布直接相关
肤感调节 通过改变聚合物链段排列影响产品铺展性和黏腻感 (基于流变学特性分析) 丙烯单元比例越高,肤感越清爽
抗氧化辅助 理论上可能通过物理屏障减少氧化应激 (缺乏直接证据) 需与经典抗氧化剂协同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共聚物主链 丁烯-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分子量通常为5,000-50,000 Da
特征基团 饱和烃链(-CH2-)为主 无极性官能团,疏水性强
结构变异 随机/嵌段共聚物 影响结晶度和薄膜性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彩妆产品: 睫毛膏、唇膏的定型成分 (占比0.5-5%)
  • 防晒制剂: 提升防水性能
  • 护肤乳液: 改善持久度和肤感

协同成分

  • 硅油类: 增强铺展性
  • 挥发性溶剂: 帮助快速成膜
  • 注意:与某些极性成分可能相容性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2016年CIR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无反应性官能团)
  • 使用限制: 无浓度限制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使用,但油性肌肤需注意配方整体油腻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多作为"隐形"功能成分,较少单独宣传,常见于:

  • 宣称关键词: "持久妆效"、"防水防汗"
  • 部分厂商会夸大其"护肤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成熟的成膜剂,其安全性已被充分验证,未来可能通过:

  • 分子结构精确调控开发新型变体
  • 与生物可降解材料复合应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