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
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

中文名: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
英文名:BUTYLATED POLYOXYMETHYLENE UREA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 (Butylated Polyoxymethylene Urea)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 INCI名称:Butylated Polyoxymethylene Urea
- 化学类别:有机聚合物衍生物(尿素-甲醛缩合物)
来源与历史应用
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是一种通过尿素与甲醛缩合后经丁基化改性合成的聚合物,最初开发用于工业材料领域(如胶黏剂),后因发现其成膜性与皮肤亲和性被引入化妆品配方 (依据:聚合物化学手册,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成膜保湿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体外+人体测试)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38%(0.5%浓度)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0.2-1.5% |
柔润纹理 | 填充角质层间隙,光学修饰微褶皱 | 中等(体外+主观评估) | 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到角质层平整度提升 (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 2020) | 0.5-2% |
抗氧化保护 | 理论上丁基侧链可能捕获自由基 | 弱(仅体外推测) | *注:缺乏直接皮肤抗氧化证据*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链结构 | 聚氧亚甲基脲 | 分子量1,000-5,000 Da,含重复-CH2-O-单元 |
改性基团 | 丁基侧链 | 每单元平均0.3-1.2个丁基取代(C4H9-) |
游离单体 | 甲醛/尿素残留 | 需控制<10 ppm(化妆品级标准) (参考:ISO 11930稳定性测试)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膏霜/乳液: 与油脂体系兼容(0.1-2%)
- 彩妆底妆: 提升持妆力(常与硅油复配)
- 护发产品: 发丝成膜剂(需pH>5)
增效组合
- 透明质酸: 薄膜锁水协同 (临床测试显示保湿时长延长27%)
- 神经酰胺: 强化屏障修复 *注:机制尚在研究中*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以下) (2019年评估报告)
- 敏感肌注意: 高浓度可能致闷痘(油痘肌慎用)
- 甲醛释放: 符合欧盟EC No 1223/2009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隐形防护膜”概念出现在高端抗老线,但实际技术门槛较低。消费者对其与“尿素”的关联易产生误解 (市场调研:2022年Google趋势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丁基化聚氧亚甲基脲是经改良的功能性成膜剂,其保湿与纹理修饰作用明确,但抗氧化等扩展功效需更多验证。未来可能向智能响应型薄膜(如pH/温度触发释放)方向发展 *注:此为前沿技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