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50 羊毛脂

PEG-150 羊毛脂

PEG-150 羊毛脂
中文名:PEG-150 羊毛脂
英文名:PEG-150 LANOLIN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150 羊毛脂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PEG-150 羊毛脂(INCI: PEG-150 Lanolin)是由天然羊毛脂经乙氧基化(PEG化)改性得到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包含羊毛脂脂肪酸酯核心与聚乙二醇(PEG)链(平均聚合度150)(依据:INCI命名规范及化学改性技术文献)。

来源与生产

  • 原料来源:羊毛脂提取自绵羊羊毛的分泌物(Ovis aries),经纯化后与环氧乙烷反应制得
  • 生产工艺:在碱性催化剂下,羊毛脂羟基与环氧乙烷发生加成反应,控制反应条件以达目标PEG链长度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需符合游离PEG含量、重金属残留等指标(参考:ISO 22716及CIR安全评估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PEG链提供亲水性,羊毛脂核心提供亲油性,形成稳定界面膜 强(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在O/W乳液中表现出优于传统羊毛脂的稳定性(依据:J. Cosmet. Sci., 2003) 1-5%
保湿增效 PEG链增强水合能力,羊毛脂脂质补充皮肤屏障 中等(体外&少量人体测试) 与甘油联用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8%(依据:Skin Res Technol, 2010) 2-8%
"修复受损屏障" 理论上可能通过脂质补充改善屏障,但PEG链可能干扰自组装 弱(仅体外模型) *注:此宣称缺乏对PEG化羊毛脂特异性研究* 无明确数据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PEG-150羊毛脂的乳化机制源于其两亲性结构:羊毛脂部分(主要为胆固醇酯和脂肪酸酯)锚定油相,PEG链伸展至水相,形成空间位阻。研究显示其降低界面张力的效率比普通羊毛脂高40%(依据:Colloids Surf B, 200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PEG化羊毛脂醇 PEG-150胆固醇醚 HLB≈15,水溶性为主
PEG化脂肪酸酯 PEG-150羊毛脂酸酯 熔点45-60℃,乳化活性强
游离PEG PEG-150 需控制<3%(安全要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O/W乳液稳定剂(尤其高油含量体系)
  • 水溶性膏霜(替代传统羊毛脂的粘腻感)
  • 护发素基料(改善梳理性与光泽度)

增效组合

  • 与硅油联用:提升铺展性(*注:需注意相溶性测试*
  • 与透明质酸配伍:形成"水-油"双网络保湿体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当游离PEG控制合格时)(依据:CIR Report 2016)
  • 敏感肌注意:羊毛脂过敏者需谨慎(发生率约1.5%)

适用场景

  • 推荐:干性皮肤、需长效保湿的产品
  • 慎用:急性皮炎、已知对羊毛脂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作为"改良型羊毛脂"被推广,主要卖点为:

  • "天然来源但更清爽"(实际PEG化后已属半合成)
  • 技术型定位:常见于专业线保湿产品

7. 总结与展望

PEG-150羊毛脂是性能明确的乳化剂兼辅助保湿剂,其科学证据集中于物理稳定性而非生物学效应。未来研究可关注:

  • PEG链长度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
  • 与新型屏障修复剂的协同配方开发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