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75 二异硬脂酸酯

PEG-175 二异硬脂酸酯

PEG-175 二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175 二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175 DIISOSTEARATE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175 二异硬脂酸酯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PEG-175 Diisostearate(INCI名称),属于聚乙二醇(PEG)衍生物二异硬脂酸酯的复合酯类化合物。(依据: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手册)

来源与合成路径

  • 工业合成:通过异硬脂酸聚乙二醇(PEG-175)的酯化反应制备,需严格控制PEG链长分布与酯化度(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常见商品名:可能以Croda™ 或 Evonik™等厂商专有名称出现在配方中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剂 通过PEG链的亲水性与异硬脂酸酯的疏水性形成界面膜,降低油水表面张力 强(多项体外/配方研究) 在O/W乳液中显著提升稳定性(HLB值≈10-12)(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20) 1-5%
肤感改良剂 调节配方铺展性残留感,平衡油腻度 中等(感官评价研究) 在防晒产品中可降低白垩感(来源:厂商应用数据) 0.5-3%
"促进活性物渗透" 理论推测:PEG链可能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弱(无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缺乏针对该特定化合物的渗透增强研究*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聚乙二醇链 PEG-175(平均分子量≈7700 Da) 亲水性,提供水溶性氢键结合能力
酯化部分 二异硬脂酸酯(支链C18脂肪酸) 疏水性,增强与油脂兼容性,降低结晶倾向
杂质控制 游离PEG、未反应脂肪酸 需满足纯度>95%(化妆品级标准)(参考:ISO 22716)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O/W乳液体系:与鲸蜡硬脂醇等脂肪醇协同稳定
  • 防晒产品:改善高浓度二氧化钛/氧化锌的分散性
  • 彩妆底霜:调节硅油与极性成分的兼容性

增效组合

  • + 环戊硅氧烷:加速挥发,降低粘腻感(来源:厂商配方指南)
  • + 甘油:通过PEG链的水合作用增强保湿持续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CIR评级:安全(当游离PEG含量<1%)(依据: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潜在风险:高浓度(>10%)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基于离体皮肤模型)

适用人群警示

  • 慎用情况:破损皮肤、对PEG类敏感者
  • 孕妇建议:无明确禁忌,但建议优先选择更低分子量PEG衍生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轻盈无负担":常见于亚洲市场的防晒/BB霜产品
  • 实际技术价值:更多作为隐形配方助手而非明星活性成分

消费者教育盲区

多数消费者对PEG类化合物安全性存在误解,需区分化妆品级PEG与工业用途PEG的纯度差异(依据:2021年消费者调研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辅料:平衡配方稳定性与感官属性
  • 支链结构优势:较直链PEG酯更耐水解

未来研究方向

  • *需明确分子量分布对皮肤渗透性的影响*
  • 开发绿色合成工艺降低乙氧基化过程的环境足迹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