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7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7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17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17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PEG-17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17 Dimethicone
化学类别: 聚乙二醇改性硅氧烷聚合物(PEG-modified dimethicone)
来源与制备
- 工业来源: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Dimethicone)与聚乙二醇(PEG-17)的缩合反应合成 (参考:化妆品原料标准手册, 2022)
- 物理形态: 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或半固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
成膜与屏障保护 | 硅氧烷主链形成疏水膜,PEG侧链增强亲肤性 | 强(体外+人体试验) | 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达40% (依据:J Cosmet Sci, 2018) |
肤感改良 | 降低配方黏腻感,提升铺展性 | 强(应用测试) | 与纯硅油相比摩擦系数降低35% (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20)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通过暂时性角质层结构扰动 | 弱(仅体外模型) | *注:缺乏人体渗透增强的直接证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硅氧烷主链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3000-10000 Da,提供疏水性和延展性 |
PEG修饰链 | 聚乙二醇(n=17) | 亲水性EO单元占比≈40%,HLB值8-10 |
末端基团 | 羟基/甲基 | 影响与其他成分的反应活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增强均匀分布性
- 彩妆底霜: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共同优化延展性
- 保湿霜: 配合甘油等保湿剂构建"occlusive-保湿"双通路
配伍禁忌
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导致絮凝 (依据:化妆品配方兼容性指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1000Da,系统吸收可忽略
- 敏感肌注意: PEG链可能引发个别使用者轻微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硅油改良体"出现在中高端护肤线,常被宣传为"呼吸感防护技术" *注:此为营销概念,非学术术语*
7. 总结与展望
PEG-17聚二甲基硅氧烷是经充分验证的多功能肤感调节剂,未来可能向智能响应型聚合物方向开发 (行业技术白皮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