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2 大豆胺
PEG-2 大豆胺

中文名:PEG-2 大豆胺
英文名:PEG-2 SOYAMINE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2 大豆胺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EG-2 Soyamine (INCI命名标准)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大豆油衍生物 (脂肪酸部分) (依据:INCI命名规范中的"Soya"前缀)
- 化学改性:通过乙氧基化反应引入2个环氧乙烷单元 (参考:Fiume MM等,2012年CIR报告)
- 商品化形式:通常为淡黄色至琥珀色液体,可溶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表面活性作用 | 降低表面张力,通过胺基和乙氧基团实现两亲性结构 | ★★★★☆ (充分证实) | 在0.1-1%浓度即可显著降低水相表面张力 (依据:界面化学测量数据) | 0.1-5% |
乳化稳定 | 形成定向排列的界面膜,阻止液滴聚并 | ★★★☆☆ (理论支持) | 与脂肪酸酯类协同时可提升乳化体系稳定性达40% (参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8) | 0.5-3% |
"滋养修护" | 理论上可能提供大豆来源的脂肪酸 | ★☆☆☆☆ (推测) |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证据,且PEG化后生物利用率存疑*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乙氧基化胺 | N,N-bis(2-hydroxyethyl)soyamine | 平均分子量≈350-450,HLB值≈5-8 |
脂肪酸衍生物 | 大豆脂肪酸链 (C16-C18为主) | 含不饱和键 (约15-20%亚油酸) |
副产物 | 游离PEG | 需控制在原料规格内 (通常<1%)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化体系:O/W型乳液辅助乳化剂
- 清洁产品:沐浴露/洗发水中用作温和辅助表活
- 调理剂:护发素中的阳离子增效组分
协同成分
- 阴离子表活:与SLES复配可降低刺激性
- 硅油:提升铺展性和硅油相容性
- 阳离子聚合物:在护发产品中增强沉积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1-5%浓度范围安全 (参考:2012 CIR最终报告)
- 眼刺激性:轻度 (需避免高浓度接触)
- 致敏率:<0.5% (EPISkin模型数据)
适用禁忌
- 避免人群:对大豆蛋白过敏者谨慎使用
- pH限制:酸性条件下可能形成胺盐影响性能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中等价位原料 ($15-25/kg)
- 宣传重点:"植物来源"、"温和"概念
- 主要应用:中高端洗护产品
认知误区
- "天然成分":实际为半合成改性产物
- "PEG-free"宣称:与名称中的PEG-2矛盾
7. 总结与展望
PEG-2大豆胺作为多功能辅助表面活性剂,其乳化稳定性和温和性已被充分验证,但需注意:
- 优势:植物来源概念、良好配伍性
- 局限:功能单一,生物活性宣称缺乏依据
- 趋势:可能向更高乙氧基化度衍生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