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2 失水山梨醇异硬脂酸酯
PEG-2 失水山梨醇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2 失水山梨醇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2 SORBITAN ISO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2 失水山梨醇异硬脂酸酯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EG-2 Sorbitan Isostearate
化学来源与合成
- 天然来源前体: 山梨醇(源自葡萄糖氢化),异硬脂酸(通常为植物油衍生脂肪酸异构化产物)
- 合成过程: 山梨醇脱水生成失水山梨醇后,与异硬脂酸酯化,再与2摩尔环氧乙烷(EO)发生乙氧基化反应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商品化形式
- 通常为淡黄色至琥珀色油状液体
- 酸值 ≤ 5 mg KOH/g,羟值 150-170 mg KOH/g (依据:Croda公司技术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 强(多项体外及配方研究证实) | 在O/W体系中显示优于传统司盘类乳化剂的稳定性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5) | 1-5% |
肤感调节 | 异硬脂酸链提供铺展性,PEG链增强亲水性,降低黏腻感 | 中等(感官评价研究) | 在防晒产品中可减少二氧化钛带来的"白垩感" (参考:Personal Care Magazine, 2017) | 0.5-3% |
"增强活性物渗透" | 可能通过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 弱(仅体外皮肤模型) | *注:此宣称缺乏临床渗透增强数据支持* | 未确立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乙氧基化衍生物 | PEG-2链(平均2个EO单元) | HLB值约8-9(中等亲水性) |
脂肪酸酯 | 异硬脂酸(C18支链脂肪酸) | 增强油相相容性,降低结晶倾向 |
多元醇骨架 | 失水山梨醇(1,4-酐型为主) | 提供分子刚性结构 |
关键结构特征
- 空间位阻效应: 异硬脂酸的甲基分支阻碍分子紧密排列,提高低温稳定性
- 两亲平衡: PEG-2链(约40%亲水部分)与C18脂肪链(约60%疏水部分)的精确比例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 常与PEG-7甘油椰油酸酯等辅助乳化剂复配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有良好相容性
- 彩妆底霜: 改善硅油与色粉分散
典型协同成分
- 极性油相: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生育酚乙酸酯
- 稳定增效剂: 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 流变调节: 硬脂酸铝/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使用浓度5%)(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显示极轻微刺激(0.5%盐水溶液)
- 眼刺激性: 未稀释状态下可能引起轻度结膜充血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注意: 含游离PEG可能增强其他刺激物的渗透
- 痤疮倾向: 异硬脂酸衍生物需谨慎评估致痘性
- 纯素认证: 需确认异硬脂酸的非动物来源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商业定位
- 技术宣称: 常被宣传为"低EO数温和乳化剂"
- 价格区间: 中高端(约$15-25/kg)
消费者教育要点
- 名称解读: "PEG-2"表示低乙氧基化程度,区别于高EO数PEG化物
- 安全误区: 需与PEG-40氢化蓖麻油等高风险渗透增强剂区分
7. 总结与展望
PEG-2失水山梨醇异硬脂酸酯作为改良型非离子乳化剂,其技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 配方优势: 平衡乳化效率与温和性,特别适合需要低温稳定性的体系
- 发展潜力: 在"精简配方"趋势下,作为多功能辅料可减少配方总成分数
研究空白
*目前缺乏其在屏障修复功能配方中的应用研究,未来可探索与神经酰胺的协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