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乙酸钾
巯基乙酸钾

中文名:巯基乙酸钾
英文名:POTASSIUM THIOGLYCOLATE
别名:无
安全性:
2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巯基乙酸钾 (Potassium Thioglycol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巯基乙酸钾 (INCI: Potassium Thioglycolate)
化学式: HSCH₂COO⁻K⁺
CAS号: 34452-51-2
天然/合成来源
- 纯合成化合物,通过巯基乙酸与氢氧化钾中和反应制备
- 自然界不存在游离形式,硫醇基(-SH)在生物系统中通常以还原态存在
历史应用背景
1940年代由Carter-Wallace公司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冷烫"产品,1970年代起成为脱毛膏核心成分 (来源: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化学脱毛 | 还原角蛋白二硫键(S-S),破坏毛发结构完整性 | ★★★★☆ (充分证实) |
在pH 10-12.5时,5分钟内断裂>80%胱氨酸键 (Int J Cosmet Sci, 2017) | 2.5-6% |
烫发重组 | 断裂二硫键后通过氧化剂重排重建 | ★★★★☆ | 毛发拉伸率降低40-60%实现卷曲定型 (J Soc Cosmet Chem, 1990) | 4-8% |
角质软化 | 可能干扰角质层脂质结构 | ★☆☆☆☆ | 注:仅体外模型显示轻度增塑作用,缺乏临床证据 | N/A |
关键作用机理详述
脱毛机制生化过程:
1. 碱性环境(pH>10)下电离为硫醇阴离子(RS⁻)
2. 亲核攻击角蛋白胱氨酸残基的二硫键:
Keratin-S-S-Keratin + RS⁻ → Keratin-S⁻ + RS-S-Keratin
3. 二硫键断裂导致β-角蛋白螺旋结构解体
4. 毛发强度下降70-90%,机械移除阈值降低 (Biochemistry, 2001)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中功能 |
---|---|---|---|
硫醇盐 | 巯基乙酸钾 | 分子量: 144.2 g/mol pKa: 10.2 水溶性: >500g/L(20℃) |
主活性物,还原剂 |
副产物 | 二硫二甘醇酸 | 氧化态代谢物 | 无功能,需控制含量≤1% (CIR限制) |
关键化学特性
- pH敏感性:最佳活性pH 10.5-12.5,pH<9时反应速率下降90%
- 氧化不稳定性:空气中易氧化成二硫化物,需添加抗氧化剂(亚硫酸盐)
- 金属螯合:与Fe³⁺/Cu²⁺形成有色络合物,需螯合剂(EDTA)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脱毛膏/乳:与氢氧化钙复配(pH 12-12.5),接触时间5-15分钟
- 冷烫液:第一阶段还原剂,与溴酸钠/过氧化氢氧化剂配合
- 直发膏:高浓度(6-8%)处理后续热定型
关键协同成分
- 碱性调节剂:氢氧化钙/氢氧化铵 - 维持pH>10.5
- 抗氧化剂:亚硫酸钠 - 防止硫醇氧化失活
- 稠化剂:硅酸镁铝 - 控制流动性,防止皮肤过度接触
- 舒缓剂:尿囊素/泛醇 - 中和后缓解刺激
配方禁忌
- 禁配氧化剂:过氧化物、高锰酸钾等引起剧烈反应
- 金属离子源:铁/铜容器导致变色失效
- 酸性成分:pH<9时失活并释放刺激性巯基乙酸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安全评估
- CIR评估结论:脱毛产品≤5%,烫发≤8.3%安全 (CIR, 2017)
- 欧盟SCCS:允许最高浓度5%(脱毛),需标注"避免接触眼睛"
不良反应数据
反应类型 | 发生率 | 诱发因素 |
---|---|---|
刺激性接触皮炎 | 3-8% | pH>12,接触时间>15min |
过敏性接触皮炎 | <1% | 多次暴露致敏 |
毛发结构损伤 | 可逆性 | 过度处理导致毛发孔隙化 |
适用人群警示
- 绝对禁忌:破损皮肤、面部脱毛(除非专用配方)
- 相对禁忌:敏感性皮肤、湿疹患者、孕妇(限用面积)
- 斑贴测试:新产品使用前24小时肘内侧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大众脱毛市场:与物理脱毛(剃刀/蜜蜡)竞争,定位"无痛脱毛"
- 专业烫发市场:沙龙级冷烫液主要成分,占市场份额70%+
- 新兴领域:男性胡须软化剂(浓度2-3%)
消费者误解澄清
- "溶解毛根":实际仅破坏露出皮肤表面的毛发
- "永久脱毛":错误认知,毛囊干细胞未受影响 (FDA明确禁止宣称永久)
- "纯天然脱毛":误导性宣称,该成分为全合成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目前最有效的化学脱毛剂,作用机制明确
- 效率优势:5分钟快速起效,操作便捷性优于物理方法
- 安全性可控:80年应用历史,规范浓度下风险收益比明确
技术演进方向
- 递送系统:脂质体包裹降低刺激,增强毛发靶向性 (体外研究阶段)
- 缓冲体系优化:pH缓释技术维持最佳活性区间
- 生物降解性改进:开发半胱氨酸衍生物等绿色替代物
专家使用建议
严格遵循:5%浓度上限 • 单次接触<10分钟 • 每周使用≤2次
使用后必须用酸性中和剂(pH4-5)终止反应并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