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乙酸铵
巯基乙酸铵

中文名:巯基乙酸铵
英文名:AMMONIUM THIOGLYCOLATE
别名:无
安全性:
2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巯基乙酸铵 (Ammonium Thioglycol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mmonium Thioglycolate
化学本质
- 分子式: C2H7NO2S
- 结构特征: 巯基乙酸的铵盐 (HS-CH2-COO- NH4+)
- CAS号: 5421-46-5
来源与制备
工业合成通过氯乙酸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Bunte盐,再经还原及氨中和制得[1]。化妆品级纯度要求 >98%,重金属残留需符合ICH Q3D标准(依据:ISO 22716化妆品GMP规范)。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机制基于二硫键还原作用,主要针对角蛋白结构改造而非皮肤生理功能。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永久性卷发/直发 | 还原角蛋白胱氨酸二硫键(S-S)→巯基(-SH),使角蛋白塑形 | ⭐⭐⭐⭐⭐ (充分证实) | 0.5M溶液可使羊毛角蛋白完全溶解(J Soc Cosmet Chem 1953) | 4-8% (pH 8.5-9.5) |
脱毛辅助 | 弱化毛干结构,促进物理脱除 | ⭐⭐ (有限证据) | 需配合机械刮除,无独立溶解毛囊能力(Int J Dermatol 2007) | 2-5% |
"滋养发质" | 无直接证据 | ⭐ (理论推测) | 注:此宣称缺乏生化机制支持,过度处理反而损伤毛鳞片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活性还原剂 | 巯基乙酸根离子 (HSCH2COO-) | pKa≈10.4,还原电位-0.23V | 二硫键裂解核心反应物 |
缓冲体系 | NH4+/NH3 | pKa=9.25 | 维持碱性环境(pH8.5-9.5),增强还原活性 |
典型杂质 | 二硫代二乙酸 (HOOCCH2SSCH2COOH) | 氧化副产物 | 降低有效浓度,需控制<0.5% |
关键反应方程式
角蛋白还原:
Keratin-S-S-Keratin + 2HSCH2COO- → 2Keratin-SH + -OOCCH2SSCH2COO-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冷烫液 (还原剂相)
- 直发膏 (碱性还原体系)
- 脱毛膏辅助剂 (浓度≤5%)
关键协同成分
- 氧化剂 (溴酸钠/过氧化氢):二段定型必需,重建二硫键
- 尿素/胍盐:促进角蛋白溶胀,加速渗透
- 脂肪醇聚醚:降低表面张力,提升均匀度
-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抑制自动氧化
配方禁忌
禁配金属离子(Fe³⁺/Cu²⁺催化氧化)、强氧化剂(直接反应)、阳离子调理剂(pH不兼容)。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结论:烫发产品≤8.7%安全,脱毛产品≤5.5%(CIR Final Report 2019)
- 欧盟SCCS:允许最大浓度11%(pH≤9.5),需标注"含巯基乙酸盐"
风险因素
- 皮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率约2.3%(Contact Dermatitis 2020)
- 眼损伤风险:0.5%溶液即可致角膜损伤
- 致敏性: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诱发IV型过敏
- 释放甲醛:注:部分研究检测到微量甲醛,机制尚不明确
适用人群禁忌
- 绝对禁忌:头皮破损/湿疹、哮喘患者、孕期
- 需皮试:过敏体质者(48h封闭测试)
- 儿童限制:欧盟禁止12岁以下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占专业烫发市场90%份额,年用量超50,000吨
- "无氨烫发"营销兴起,但多数仍含巯基乙酸铵(用醇胺掩味)
消费者误区
- 误认"植物烫"不含化学还原剂:实际多添加半胱氨酸(作用更弱)
- 忽略氧化定型步骤的必要性,导致造型持久度差
- 过度追求高浓度(>10%),增加断发风险
监管差异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值:烫发剂8%,脱毛剂5%;日本要求添加游离氨中和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迄今最高效的二硫键还原剂,定型效果无可替代
- 铵盐体系比钠/钾盐更易渗透角蛋白
- 70年应用历史,安全性数据库完善
技术挑战
- 刺激性与功效的正相关难题
- 氧化副产物控制工艺待优化
- 寻找生物相容性替代物进展缓慢
未来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头皮接触量
- 巯基乙酰胺:pH中性体系(实验阶段)
- 酶辅助还原:半胱氨酸+还原酶复合体系
结论声明:作为化学烫发金标准成分,需严格遵循"精准浓度+可控时间+专业操作"原则,消费者教育仍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