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基酚聚醚-11

辛基酚聚醚-11

辛基酚聚醚-11
中文名:辛基酚聚醚-11
英文名:OCTOXYNOL-11
别名:
安全性: 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辛基酚聚醚-11 (Octoxynol-11)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辛基酚聚醚-11 (Octoxynol-11),CAS号:9002-93-1,EC号:500-002-1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通过辛基苯酚与11摩尔环氧乙烷(EO)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
  • 原料纯度:商业产品通常含少量未反应辛基酚及不同EO链长的同系物 (来源:JECFA食品添加剂评估)
  • 物理形态:常温下为淡黄色至无色粘稠液体,HLB值≈14.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28-32 mN/m),形成液晶层防止液滴聚结 强(实验证实) 在O/W乳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0.01-0.05wt% (依据:胶体界面科学实验数据) 0.5-5%
温和清洁 胶束包裹油脂(CMC≈90mg/L),弱表面活性减少角质层脂质溶出 中等(离体皮肤实验) 相比SLS减少40%角质层脂质损失 (参考:TEWL对比研究) 1-15%
促进活性物渗透 可能通过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 理论推测 注:体外实验显示可增加亲脂性物质渗透,但人体数据不足 (来源:有限体外研究)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成分结构 p-(1,1,3,3-四甲基丁基)苯基聚氧乙烯醚 分子量≈729g/mol,n(EO)=11
关键杂质 游离辛基酚(≤1%)、不同EO链同系物 环境激素风险源 (依据:REACH限制物质清单)
胶束特性 球形胶束(直径≈8-12nm) 聚集数≈40-60,Krafft点<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与硬脂酸酯类协同增强稳定性
  • 卸妆产品:与环五硅氧烷复配提高彩妆溶解力
  • 泡沫洁面: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复配降低刺激

增效组合

  • 油相优化:+ 鲸蜡硬脂醇 → 形成层状液晶增强乳化
  • 粘度调节:+ 氯化钠 → 通过"盐析效应"增稠(临界浓度0.5-1.5%)
  • 防腐增效:+ 苯氧乙醇 → 提高对革兰氏阴性菌效力 (依据:MIC协同性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急性毒性:LD50(大鼠经口)>2000mg/kg(实际无毒)
  • 皮肤刺激性:0.5-5%浓度下刺激性指数=1.8(温和)(参考:Episkin模型数据)
  • 眼刺激性:10%溶液致兔眼刺激评分4.1/110(中度)

争议与限制

  • 环境激素风险:代谢产生壬基酚(EC50=3.2μg/L)(依据:OECD 209鱼类测试)
  • 欧盟限制:洗去型产品≤0.1%,驻留型禁用 (来源:EC No 1223/2009修订案)
  • 使用禁忌:孕妇及婴幼儿产品、粘膜接触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应用占比:主要存在于平价洁面/沐浴露(占表面活性剂市场的<3%)
  • 替代趋势:80%新产品改用烷基葡糖苷或甜菜碱类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普通消费者认知率<15%(专业消费者>60%)
  • 负面标签:"环境污染物"(42%)、"潜在内分泌干扰物"(37%)(来源:2023年欧盟化妆品成分认知调研)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

作为中链非离子表活,在乳化稳定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仍有特定配方价值,但需严格管控游离辛基酚含量(≤0.1ppm)。

未来趋势

  • 替代技术:乙氧基化植物油(如PEG-11棕榈籽油甘油酯)
  • 升级方向:开发分子蒸馏工艺降低杂质残留
  • 监管预测:亚太地区可能跟进欧盟限制政策

专家建议

在洗去型产品中限浓度使用(<5%),避免用于喷雾产品和可能入眼部位。优先选择经生态认证的替代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驻留型产品和环保定位品牌。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