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基酚聚醚-13
辛基酚聚醚-13

中文名:辛基酚聚醚-13
英文名:OCTOXYNOL-13
别名:无
安全性:
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辛基酚聚醚-13 (Octoxynol-13)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Octoxynol-13
CAS号: 9002-93-1 / 9004-87-9
化学分类: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辛基酚与环氧乙烷在碱性催化剂下发生乙氧基化反应合成,数字"13"表示平均乙氧基化单元数 (依据:有机合成化学原理与表面活性剂制造工艺)
- 主要原料来源: 石化衍生物(苯酚与异辛烯烷基化产物)
- 生产工艺: 高压釜乙氧基化反应,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与压力
- 商品形态: 淡黄色至无色粘稠液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4.5)实现表面活性功能:
- 降低表面张力,促进润湿与铺展
- 形成胶束包裹油溶性物质
- 改变界面流变性质增强稳定性
功效分析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剂 | 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形成稳定界面膜 | ★★★★☆ (充分证实) |
电镜观察证实形成纳米级层状液晶结构 (参考: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8) | 0.5-5% |
增溶剂 | 胶束增溶难溶性活性物(如精油、维生素) | ★★★★☆ | 紫外分光法测定对水杨酸增溶能力达15mg/g (依据:J. Pharm. Sci, 2015) | 0.1-3% |
温和清洁剂 | 通过胶束作用移除皮脂污垢 | ★★★☆☆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去污力适中(弱于SLS),角质层脂质损失率12.3% (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20) | 1-10% |
*抗静电调理* | 在发丝表面形成亲水膜 | ★★☆☆☆ | 体外测试显示表面电阻降低约30% (注:缺乏临床验证) | 0.5-2% |
注:抗静电调理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特征 | 化学特性 | 物理性质 |
---|---|---|
分子式: C8H17C6H4O(CH2CH2O)13H | 分子量: ≈784 g/mol (平均) | 外观: 淡黄色粘稠液体 |
疏水基: 对辛基苯基 | 亲水基: 聚氧乙烯链(EO=13) | 溶解度: 水溶性良好(>50g/L, 20°C) |
关键杂质: 未反应辛基酚(<0.1%)、二噁烷(<30ppm) | 粘度: 300-500 cP (25°C) | |
结构特殊性: 苯环结构赋予刚性,EO链长度提供适度亲水性,临界胶束浓度(CMC)≈0.007wt% (依据:Langmuir, 2017)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清洁产品: 洗面奶(3-8%)、沐浴露(5-12%)
- 乳化体系: 膏霜(0.8-2%)、防晒乳液(1-3%)
- 护发产品: 洗发水(4-10%)、染发剂载体(2-5%)
- 特殊剂型: 微乳液(3-8%)、 solubilized fragrance(1-4%)
协同增效组合
-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降低SLES刺激性的同时维持清洁力 (最佳比例1:2-1:4)
- 与阳离子聚合物:在护发素中形成沉积膜增强柔顺性
- 与硅油乳化:显著降低乳液粒径(可达100nm以下)
- 与极性油配伍:对中链甘油三酯增溶效率达1:5 (w/w)
配伍禁忌
- 强电解质:高浓度盐类导致析出
- 多价阳离子:与Ca²⁺/Mg²⁺形成絮凝物
- 极端pH:酸性条件(pH<3)引发电荷变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2000mg/kg (低毒)
- 皮肤刺激性:5%浓度下兔皮肤刺激指数1.2(轻度) (依据:CIR最终报告, 2010)
- 眼刺激性:1%溶液导致轻度可逆结膜炎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Buehler法)
人体安全性数据
- 斑贴试验:200例受试者中2例出现微弱红斑(1%水溶液)
- 使用浓度建议:淋洗类产品≤15%,驻留类≤3% (参考:SCCS/1618/20)
- 特殊人群禁忌:破损皮肤避免使用
争议性问题
- 环境内分泌干扰疑虑:降解产物辛基酚具雌激素活性(注:化妆品中完整分子代谢研究尚不充分)
- 二噁烷残留:需严格监控工艺副产物<30ppm
- 欧盟监管状态:未被禁用但需标注含乙氧基化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配方核心:占表面活性剂市场12-15%份额
- 专业线应用:染烫产品中稳定氧化剂
- 新兴市场:男性护理品清洁体系(成本优势)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低:80%消费者不了解其功能
- 负面联想:环保组织对其"烷基酚"标签的质疑
- 宣称规避:多数品牌不主动标注其功能
市场趋势
- 替代品增长:糖苷类表面活性剂份额年增8%
- 区域差异:亚洲市场接受度高于欧洲
- 绿色认证障碍:不符合Ecocert等天然标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效多功能:乳化/增溶/清洁三效合一
- 配方经济性:成本仅为泊洛沙姆的1/3
- 工艺适配性:宽pH耐受范围(pH4-10)
核心局限性
- 环境可持续性缺陷:生物降解率仅40-60%
- 安全性质疑:内分泌干扰潜在风险
- 消费认知阻力:"苯酚"相关名称引发的误解
未来发展方向
- 分子改造:开发支链烷基酚减少生物蓄积
- 绿色工艺:超临界CO2乙氧基化减少副产物
- 精准应用:微乳药物递送系统等高端领域
- 淘汰时间表预测:欧盟可能在2030年前限制使用(注:基于当前政策趋势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