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基酚聚醚-10
辛基酚聚醚-10

中文名:辛基酚聚醚-10
英文名:OCTOXYNOL-10
别名:无
安全性:
2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辛基酚聚醚-10 (Octoxynol-10)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辛基酚聚醚-10 (Octoxynol-10)
化学名:2-[2-(4-(1,1,3,3-四甲基丁基)苯氧基)乙氧基]乙醇的聚氧乙烯醚 (平均EO数=10)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石油化工衍生物(苯酚与异辛烯烷基化后乙氧基化)
- 生产工艺:乙氧基化反应 - 辛基酚与环氧乙烷在碱性催化剂下反应
- 关键参数:平均EO单元数=10(实际分布7-13)(依据:原料规格分析报告)
法规状态
- 欧盟:禁用(REACH法规 Annex XVII 第46项)(注:基于内分泌干扰风险)
- 中国/美国:允许使用(浓度限制:化妆品≤1%,冲洗类产品≤10%)
- CIR评估:安全浓度≤5%(仅限冲洗类产品)(参考:CIR 2007年评估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表面活性 | 降低表面张力(HLB≈13.5),破坏水-脂界面 | ★★★☆ (充分证实) | CMC=0.007-0.1wt% (25°C)(依据:胶体界面科学原理) | 0.1-5% |
乳化稳定 | 在油-水界面形成定向膜,阻止液滴聚结 | ★★★☆ (充分证实) | 界面张力≤5mN/m (石蜡油/水体系)(参考:J.Colloid Interf.Sci 2010) | 1-8% |
"温和清洁" | 临界聚集浓度高,皮肤吸附量较低 | ★☆☆☆ (有限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角质层扰动弱于SLS(注:此宣称需结合配方整体评估) | - |
"增效促渗" | 可能扰乱角质层脂质有序性 | ★☆☆☆ (理论推测) | 体外研究显示可增加亲脂性物质透皮率(来源:厂商资料,缺乏人体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成分 | 对-(1,1,3,3-四甲基丁基)聚氧乙烯醚 (EO=10) | 分子量≈647g/mol,液态 | 主要表面活性物质 |
副产物 | 游离聚乙二醇 (PEG) | 分子量200-600 Da | 增稠/吸湿,可能增加刺激风险 |
杂质 | 1,4-二噁烷 | 痕量(通常<30ppm) | 潜在致癌物,需严格监控 |
特征基团 | 芳香苯环 + 聚氧乙烯链 | 亲水头基(EO链) + 疏水尾(辛基酚) | 两亲性结构基础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冲洗型清洁产品:沐浴露/洗发水(主表面活性剂,浓度3-10%)
- 乳化体系:O/W乳液(助乳化剂,浓度0.5-2%)
- 特殊应用:染发剂载体(增溶染料,浓度1-5%)
增效协同组合
- 阴离子表活(如SLES):降低临界胶束浓度,增强泡沫稳定性
- 两性离子表活(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减轻刺激,改善肤感
- 硅油类:增溶环状硅氧烷(D4/D5)
配伍禁忌
- 阳离子化合物:可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 高浓度电解质(>5% NaCl):导致浊点现象(~65°C)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数据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5g/kg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中度刺激(1%溶液)
- 致敏率:HRIPT试验≤0.5%(0.1%浓度)
争议风险
- 内分泌干扰:代谢物辛基酚可激活雌激素受体β(EC50=3.2μM)(依据: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5)
- 环境累积:生物降解率<40%(28天OECD测试)
- 杂质风险:1,4-二噁烷(IARC 2B类致癌物)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孕妇/哺乳期、儿童产品、黏膜接触产品
- 慎用:湿疹/玫瑰痤疮等屏障受损肌肤
- 最高安全浓度:冲洗产品≤5%,驻留型产品≤0.1%(参考:CIR建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区域分布:欧美市场快速萎缩,亚太地区仍广泛使用
- 价格定位:低成本($2-3/kg),较APG类低40%
- 应用占比:洗发水(35%)、工业清洗剂(45%)、化妆品(20%)
消费者认知误区
- 绿色宣称误导:部分产品标榜"环保"但含该成分
- 名称混淆:常与"辛基/癸基葡糖苷"混淆
- 安全认知偏差:80%消费者不知其环境激素风险(来源:2023亚太美妆成分认知调研)
监管趋势
- 欧盟禁令:2021年起全面禁止化妆品使用
- 中国新规:2025年起要求标注"含环境风险物质"
- 替代方案:烷基葡糖苷(APG)、乙氧基化脂肪酸增速12%/年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与局限
- 优势:高效乳化/增溶能力,低温稳定性好,成本效益高
- 缺陷:环境持久性,潜在内分泌干扰,欧盟禁用
替代技术进展
- 生物基表活:鼠李糖脂(假单胞菌发酵)
- 新型结构:支链烷基聚葡糖苷(增强温和性)
- 绿色化学:超临界CO2萃取纯化技术降低杂质
专家建议
- 配方师:驻留型产品避免使用,冲洗型控制≤3%并配伍舒缓剂
- 品牌方:2025年前完成替代方案储备(尤其出口产品)
- 消费者:敏感肌/孕妇优先选择APG类清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