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基酚聚醚-9

辛基酚聚醚-9

辛基酚聚醚-9
中文名:辛基酚聚醚-9
英文名:OCTOXYNOL-9
别名: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辛基酚聚醚-9 (Octoxynol-9)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Octoxynol-9 (辛基酚聚醚-9)

化学分类

  •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APE)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乙氧基化烷基酚衍生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辛基酚9摩尔环氧乙烷在碱性催化剂下乙氧基化合成(来源:工业有机合成工艺)

C8H17C6H4OH + 9(CH2CH2O) → C8H17C6H4(OCH2CH2)9OH

历史应用背景

  • 1940年代首次商业化,早期用于工业清洁剂
  • 1970年代起用于化妆品乳化体系
  • 更广为人知作为杀精剂在避孕产品中的应用(参考:FDA OTC专论)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3)降低表面张力:

  • 亲油端:辛基苯基团嵌入油脂/污垢
  • 亲水端:聚氧乙烯链与水分子结合
  • 形成胶束临界浓度(CMC) ≈ 0.08-0.1wt%

功效声明与科学证据评估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注意事项 起效浓度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结构 ★★★★☆
(充分证实)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相,提升稳定性(依据:Langmuir 2003;19(18)) 0.5-5%
清洁去污 胶束包裹油溶性物质 ★★★★☆ 对皮脂清除率比SLS高18%(参考:J Appl Toxicol 1994;14(1)) 0.1-2%
增溶香精 提升疏水物质在水相溶解度 ★★★★☆ 对薄荷醇增溶能力达1:1.2(来源:J Surfact Deterg 2007;10(3)) 0.2-3%
*抗菌活性*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 ★★☆☆☆
(体外有效)
体外对淋球菌MIC=0.001%,但缺乏皮肤菌群临床数据 ≥0.1%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特征 化学属性 技术指标
分子结构 C8H17C6H4O(CH2CH2O)9H 平均分子量: 617g/mol
同系物分布 环氧乙烷加成数(n=7-11) n=9占比≥80%
杂质控制 1,4-二噁烷 ≤10ppm
游离环氧乙烷 ≤1ppm
需符合FDA/ICH Q3C限值
理化性质 · 黄色粘稠液体
· 水溶性:透明至乳白
· pH(1%): 5.0-7.0
粘度(25°C): 250-450cP

关键质量参数

  • 羟值:85-100 mg KOH/g
  • 酸值:≤0.5 mg KOH/g
  • 水分含量:≤0.5%
  • 灰分:≤0.1%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清洁产品:沐浴露、洗发水(0.5-2%)
  • 乳化体系:防晒霜、彩妆底霜(1-4%)
  • 特殊用途:脱毛膏、染发剂(2-5%)

增效协同组合

  •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SLES刺激性的同时维持清洁力(依据:Colloids Surf B 2005;41(1))
  • + 脂肪醇:增强乳液结晶网络结构(如鲸蜡硬脂醇)
  • + 硅油:提高二甲基硅油在水相分散性
  • + 阳离子调理剂:在护发素中降低静电吸附

配伍禁忌

  • 高浓度电解质:盐度>5%导致析出
  • 强氧化剂: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苯醌
  • 酸性条件(pH<4):加速乙氧基链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允许用于冲洗型产品,驻留型≤0.5%(参考:CIR 2007最终报告)
  • SCCS意见:粘膜接触产品中浓度≤0.05%(来源:SCCS/1602/18)

人体安全性数据

测试类型 结果 测试浓度
皮肤刺激性 中度刺激(兔类实验) 5%水溶液
眼刺激性 严重刺激(Draize评分15.3) 0.1%溶液
致敏率(HRIPT) 0.3%(弱致敏原) 1%凡士林制剂

特殊风险警示

  • 粘膜刺激性:阴道接触导致上皮损伤(依据:Contraception 1992;46(6))
  • 内分泌干扰争议:体外雌激素活性(EC50=3×10-6M)(注:人体相关性未证实)
  • 环境蓄积性:水生物LC50=0.1-1mg/L

适用人群建议

  • 适用:健康皮肤冲洗型产品
  • 慎用:湿疹/玫瑰痤疮患者
  • 禁用:私密护理产品、眼部化妆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全球年用量约8,000吨(2023年)
  • 逐渐被烷基葡糖苷等"绿色表活"替代
  • 在专业线产品中占比<2%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负面关联:60%消费者关联"杀精剂"功能
  • 清洁力认知:被评价为"强效但可能干燥"
  • 营销宣称限制:多数品牌避免成分标注

法规趋势

  • 欧盟:需标注"含乙氧基化物"警示
  • 中国:《已使用原料目录》限制驻留型产品
  • 美国:FDA要求避孕产品标注刺激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效乳化稳定性(尤其高油脂体系)
  • 低温环境下保持流动性
  • 成本效益突出($2.5-3/kg)

主要缺陷

  • 皮肤屏障破坏潜力(TEWL增加40%)
  • 环境持久性(半衰期>100天)
  • 负面公众认知难以扭转

未来发展方向

  • 短链替代品:Octoxynol-5降低累积风险
  • 嵌段共聚物:PEO-PPO共聚物降低刺激性
  • 生物降解改良:支链烷基酚聚醚研究

专家使用建议

  • 优选场景:冲洗型专业清洁产品
  • 浓度控制:面部产品≤0.5%,身体产品≤2%
  • 必要配伍:与修复成分(泛醇/神经酰胺)复配
  • 禁用场景:喷雾产品(吸入风险),儿童产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