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基十二醇/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辛基十二醇/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中文名:辛基十二醇/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英文名:OCTYLDODECYL/PPG-3 MYRISTYL ETHER DIMER DILINOLE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辛基十二醇/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辛基十二醇/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Cetyl Alcohol/PPG-3 Myristyl Ether Dimer Dilinoleate) 属于:
- 复合酯类混合物 - 由脂肪醇与脂肪酸酯化形成的多功能润肤剂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稳定剂
原料来源与生产
- 主要来源:合成原料(石油衍生)与天然原料(植物衍生)的混合体系:
- 辛基十二醇:C16-C18脂肪醇(通常石油来源)
- PPG-3 肉豆蔻醇醚:聚丙二醇(3)醚化肉豆蔻醇(C14醇)
- 二聚亚油酸:亚油酸(C18:2)的二聚体(通常来自红花油或葵花籽油)
- 生产工艺:通过酯化反应将二聚亚油酸与辛基十二醇、PPG-3肉豆蔻醇醚结合
- 物理形态:常温下呈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具有特征性油脂气味
(来源: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ICID),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润肤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填充角质层间隙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显著降低TEWL达25-40%(离体皮肤测试),效果优于矿物油 (参考: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6) | 1-5% |
肤感调节剂 | 分子中的PPG醚链提供轻质延展性,二聚酸酯提供滑爽感 | ★★★★ (配方应用实证) | 能中和硅油粘腻感,提升配方铺展性(降低30%摩擦系数) (来源:厂商流变学研究) | 0.5-3% |
乳化稳定剂 | 非离子特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强液晶结构稳定性 | ★★★☆ (体外显微研究) |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高温稳定性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2-8% |
抗氧化增效 | 二聚亚油酸结构可能增强脂溶性抗氧化剂渗透 | ★☆☆☆ (理论推测) | 体外实验显示促进VE吸收,但缺乏人体验证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长链脂肪醇酯 | 辛基十二醇二聚亚油酸酯 | 分子量≈700-800 Da Log P≈15 |
提供成膜性及封闭性润肤效果 |
聚醚酯 | PPG-3 肉豆蔻醇醚二聚亚油酸酯 | 含3个丙二醇单元 HLB≈5-7 |
增强亲水性,提升铺展性及乳化力 |
二聚酸衍生物 | C36二羧酸酯 | 环状二聚体结构 粘度≈3000-5000cP |
赋予独特滑爽肤感,降低配方粘腻度 |
分子结构特性
- 两亲性平衡: 亲水部分(PPG醚链)与亲油部分(长烷基链)比例约1:3
- 立体构型: 二聚亚油酸的环状结构提供空间位阻,增强稳定性
- 热力学行为: 熔点在-10℃左右,确保室温流动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护肤: 抗衰老面霜(协同胜肽)、防晒乳(提升SPF值15%)
- 彩妆: 粉底液(改善铺展性)、口红(降低转移性)
- 护发: 免洗护发素(抗毛躁,用量2-4%)
增效协同组合
- 与硅油协同:
- 降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挥发性
- 增强二苯基聚三甲基硅氧烷的成膜性
- 与活性物协同:
- 提升视黄醇棕榈酸酯的透皮率约20% (体外数据)
- 稳定不稳定油脂(如琉璃苣油)
- 与防晒剂协同: 增强二乙氨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Uvinul A Plus)的光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1(安全,当用于冲洗类产品)
(CIR Expert Panel, 2019) - 致痘性: 兔耳试验显示无致痘性(0/5级)
- 刺激敏感性: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HRIPT)阴性(n=50)
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 适用pH范围: 3.0-10.0(强酸/碱环境可能水解)
- 禁忌配伍:
- 避免与高浓度离子化合物(如>5%硫酸镁)配伍
- 与某些阳离子聚合物可能产生絮凝
- 特殊人群:
- 痘肌安全(非致痘)
- 玫瑰痤疮适用(无血管扩张作用)
- 孕妇数据不足(建议限量<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中高端($25-80/kg)
- 应用定位: "奢华肤感"宣称产品的核心基料(占高端面霜配方60%)
- 技术宣称: "丝绸质感技术"、"抗摩擦护妆膜"
消费者认知分析
- 积极认知: "吸收快"(铺展性快)、"不粘枕头"(成膜性好)
- 认知局限:
- 常被误认为"硅油替代品"(实际协同使用)
- "植物来源"宣称过度简化(实际为半合成)
- 清洁顾虑: 部分消费者误认其残留性(实际清水可清除80%)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三效合一: 润肤剂+乳化剂+感官修饰剂的多功能集成
- 配方宽容度: 兼容水/醇/硅油体系,简化配方架构
- 稳定性: 抗氧化性优于天然油脂(过氧化值<0.5 meq/kg)
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 现存局限:
- 高含量(>8%)可能导致粉体结团
- 低温贮存可能析出(浊点≈5℃)
- 创新方向:
- 生物发酵法生产二聚酸(提升可持续性)
- 开发低粘度版本(适用于喷雾产品)
- 分子靶向修饰(增强活性物递送)
综合评级
作为多功能润肤基质,在肤感提升和配方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生物活性相关宣称需谨慎。推荐应用浓度3-6%,适用于追求奢华肤感的中高端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