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清酸
乳清酸

中文名:乳清酸
英文名:OROTIC ACID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乳清酸 (Orotic Acid) 全面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Orotic Acid (CAS号: 65-86-1)
化学分类
嘧啶羧酸类有机化合物 (Pyrimidinecarboxylic acid)
天然来源
- 哺乳动物乳汁(牛乳、人乳)及乳清蛋白
- 根茎类蔬菜(甜菜、胡萝卜)
- 微生物发酵产物(乳酸菌等)
工业生产方式
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以氰乙酸乙酯和尿素为原料经缩合环化反应制得
(来源: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修复 | 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增加丝聚蛋白前体表达;增强表皮脂质合成 | ★★★☆ (体外/离体研究充分) | 体外研究显示0.1%浓度可提升FLG基因表达38%,促进角质包膜形成(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4) | 0.05%-0.5%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¹O₂);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 ★★★ (体外研究明确) | ORAC值达3,200 μmol TE/g,强于VC衍生物APPS(Food Chemistry, 2015) | 0.1%-1% |
抗光老化 | 抑制UV诱导的MMP-1表达;减少光产物8-OHdG形成 | ★★☆ (体外研究为主)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0.2%浓度降低UVB诱导的胶原降解达52%(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 Photomedicine, 2017) | 0.1%-0.5% |
促进胶原合成 | 可能通过激活成纤维细胞TGF-β通路 | ★☆ (初步研究) | 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胶原I合成增加25%,需人体验证(厂商研究摘要, 2020)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性 | 参数 | 配方意义 |
---|---|---|
分子式 | C5H4N2O4 | 低分子量(156.1g/mol)利于透皮 |
pKa值 | pKa1=2.8, pKa2=9.5 | 酸性条件下稳定,需避免高碱性环境 |
溶解度 | 水溶性: 1.5g/L(20℃) | 醇溶性: 中等 | 需溶剂系统(如丙二醇)增强配方溶解性 |
稳定性 | 光敏感(UV降解) | 热稳定(≤80℃) | 需避光包装,避免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水基精华 (pH 4.0-5.5)
- O/W乳液/面霜 (需预溶解)
- 功能性面膜
- 避免无水油相体系
增效配伍组合
- 神经酰胺复合物:协同增强屏障修复(渗透性互补)
- 烟酰胺:扩大抗氧化网络(再生谷胱甘肽通路)
- 低浓度果酸(≤5%甘醇酸):促进渗透但需pH平衡
- 肽类(棕榈酰三肽-5):胶原合成协同效应
配伍禁忌
- 高浓度强酸/碱 (pH<3或>9引起结构降解)
- 铜离子(Cu²⁺)催化氧化反应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沉淀风险)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使用浓度≤0.5%)(CIR Final Report, 2018)
- 无光毒性/光敏性报告
- 致痘性:极低(comedogenic rating: 0)
适用人群
- 敏感性皮肤:适用(刺激性显著低于α-羟基酸)
- 痤疮皮肤:适用(非致痘且调节角质分化)
- 玫瑰痤疮:谨慎使用(建议浓度≤0.1%)
使用限制
- 孕妇哺乳期:数据不足,建议回避
- 儿童应用:无足够安全性数据
- 最高使用浓度:0.5%(欧盟SCCS建议上限)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修复型产品(与神经酰胺复配)
- "温和刷酸"替代方案(敏感肌适用)
- 抗蓝光概念产品(基于抗氧化特性)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较低(常被误认为乳酸衍生物)
- 教育重点:强调其"内源性保湿因子前体"特性
- 常见误解:与"乳清蛋白"成分混淆
营销宣称监管要点
"屏障修复"功效需提供人体TEWL测试数据
(依据:欧盟EC No 1223/2009功效宣称要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独特屏障修复机制(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
- 高安全性耐受性(pH中性条件下温和)
- 多靶点抗氧化能力(尤其对抗单线态氧)
研究缺口
- 长期抗老功效缺乏高质量RCT研究
- 透皮吸收率与代谢路径需进一步明确
- 3D皮肤模型数据需临床转化验证
发展趋势
- 与微生物组研究结合(调节皮肤菌群平衡)
- 开发稳定衍生物(如乳清酸锌增强透皮)
- 精准屏障修复产品开发(特应性皮炎辅助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