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TEA盐

乳酸TEA盐

乳酸TEA盐
中文名:乳酸TEA盐
英文名:TEA-LACTATE
别名:三乙醇胺乳酸盐、TEA乳酸盐
安全性:
1
4
功效:保湿

成分简介

乳酸TEA盐是乳酸与三乙醇胺(TEA)形成的盐,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保湿剂和pH调节剂。乳酸作为一种α-羟基酸(AHA),具有温和的去角质作用,能促进皮肤细胞更新,改善粗糙、暗沉和细纹,使肌肤更光滑亮泽。同时,它能增强皮肤保湿能力,锁住水分,缓解干燥。TEA部分帮助稳定产品配方,调节酸碱度,确保...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乳酸TEA盐 (TEA-Lactate)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身份

INCI名称: TEA-Lactate

系统命名: Triethanolamine lactate

CAS号: 1680-39-1

分子式: C9H21NO6

来源与生产

通过乳酸(α-羟基丙酸)与三乙醇胺(TEA)中和反应制得,反应式:

CH3CH(OH)COOH + N(CH2CH2OH)3 → CH3CH(OH)COO- +HN(CH2CH2OH)3

原料来源:

  • 乳酸:微生物发酵玉米淀粉或蔗糖(主要来源:乳酸杆菌属)
  • 三乙醇胺:环氧乙烷与氨反应合成

物理化学特性

  • 形态: 透明至淡黄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油脂
  • pH值: 4.5-6.0 (5%水溶液)(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 吸湿性: 强效吸湿剂,动态吸湿能力≈350% RH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角质更新 乳酸离子削弱角质细胞间桥粒连接,促进角质脱落 强效证据 5%浓度可使角质层厚度减少15-20%(J Invest Dermatol, 1996) 2-10%
保湿增强 形成水分子氢键网络,上调丝聚蛋白表达 强效证据 24h内皮肤含水量提升40%(Int J Cosmet Sci, 2008) 3-8%
pH调节 维持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pH 4.5-5.5) 强效证据 0.5%即可缓冲碱性刺激物影响(Exp Dermatol, 2018) 0.5-2%
屏障修复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强脂质屏障 中等证据 体外模型显示板层小体分泌增加25%(体外研究) 3-5%
抗衰老 刺激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抑制MMP-1 中等证据 离体皮肤胶原密度增加18%(离体模型) 5-8%
美白淡斑* 可能通过角质更新间接减少色素沉积 理论推测 缺乏直接抑制酪氨酸酶证据 N/A

*注:美白宣称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主要依赖角质更新间接作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有机盐离子 乳酸阴离子
(CH3CH(OH)COO-)
分子量 89.07 g/mol
pKa=3.86
角质溶解、保湿、酸性调节
阳离子部分 三乙醇胺阳离子
(+HN(CH2CH2OH)3)
分子量 149.19 g/mol
碱性(pKb=6.24)
pH调节、乳化辅助、增溶剂
水合结构 水分子络合物 结合4-6个H2O分子 维持液态结构,增强吸湿性

关键化学特性

  • 两性特征: 同时具备阴离子(乳酸)和阳离子(TEA)特性
  • 缓冲体系: 在pH 3.5-7.0范围具备缓冲能力
  • 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150°C,但光照下TEA可能氧化生成亚硝胺(需避光保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清洁类: 洁面乳(1-3%),维持酸性pH
  • 精华类: 焕肤精华(3-10%),与甘醇酸复配
  • 保湿类: 乳液/面霜(2-5%),替代甘油
  • 特殊护理: 身体乳(5-12%),改善毛周角化

最佳配方参数

  • pH范围: 3.8-5.5 (理想活性窗口)
  • 温度稳定性: ≤45°C (防止热分解)
  • 配伍禁忌: 避免与强氧化剂、高浓度金属离子配伍

协同增效组合

  • 角质管理:
    • + 水杨酸 (1-2%): 协同疏通毛孔(临床验证)
    • + 尿素 (5%): 增强角质溶解
  • 屏障修复:
    • + 神经酰胺 NP/EOS: 促进脂质组装
    • + 胆固醇: 加速屏障恢复40%(离体研究)
  • 温和性提升:
    • + 泛醇 (2%): 减少刺激反应
    • + 红没药醇 (0.2%): 抗炎协同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浓度10%)(CIR Final Report, 2012)
  • 致敏率: <0.5% (远低于游离乳酸)(Dermatitis, 2015)
  • 光毒性: 无报告 (UV稳定)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
    • 干性至混合性肌肤
    • 轻度痤疮伴干燥
    • 皮肤粗糙/毛周角化
  • 谨慎使用:
    • 屏障严重受损期
    • 对乙醇胺类敏感者
    • 妊娠期避免高浓度(>5%)使用*

*注:基于理论渗透担忧,实际临床数据有限

不良反应管理

  • 常见反应: 短暂刺痛(15-30%),多出现于初次使用
  • 缓解方案:
    • 降低使用频率(隔日→每日)
    • 使用前冷敷5分钟
    • 搭配舒缓成分(积雪草苷)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中端至高端 ($25-$80/30ml)
  • 概念定位: "温和焕肤"、"敏感肌适用酸类"
  • 竞品对比优势: 刺激性低于甘醇酸,保湿性强于水杨酸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
    • "干皮也能用的去角质产品"(72%)
    • "改善闭口有效"(68%)
  • 误解与澄清:
    • 误区: "乳酸TEA盐浓度越高越好"
      • 科学事实: 超过8%时刺激指数倍增,效果不线性增加
    • 误区: "可替代医疗刷酸"
      • 科学事实: 家用产品最大浓度受限(≤10%),无法达到医美效果

营销宣称监管

FDA警告案例(2021):某品牌宣称"乳酸TEA盐可治疗湿疹"被警告(未经药品认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多效合一:角质更新+保湿+pH调节三位一体
  • 温和性:刺激性显著低于其他α-羟基酸盐
  • 配方友好:水溶性佳,兼容多种剂型

局限性与挑战

  • 高湿度环境可能黏腻
  • TEA组分存在亚硝胺生成风险(需严格原料管控)
  • 抗衰证据仍以体外研究为主

未来研究方向

  • 微囊化技术:提高透皮率同时降低刺激
  • 与益生元复配:调控皮肤菌群研究
  • 长期抗衰临床:≥6个月人体试验

专家应用建议

  • 家用最佳浓度: 5-8% (平衡功效与耐受)
  • 使用频率: 干性肌3次/周,油性肌5次/周
  • 黄金搭档: 乳酸TEA盐(5%) + 透明质酸(0.5%) + 神经酰胺(0.2%)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