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钙

乳酸钙

乳酸钙
中文名:乳酸钙
英文名:CALCIUM LACTATE
别名:Calcium Lactate、E327
安全性:
1
4
功效:保湿剂、去角质剂、皮肤调理剂

成分简介

乳酸钙是一种由乳酸和钙离子结合而成的盐类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保湿剂和皮肤调理剂。它能够帮助皮肤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减少干燥和紧绷感,同时调节产品的pH值,使其更温和适应皮肤环境。此外,乳酸钙能支持皮肤屏障功能,促进细胞健康,可能舒缓敏感或受损肌肤。在一些配方中,它也作为稳定剂,提升产品...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乳酸钙 (Calcium Lact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INCI名称: Calcium Lactate

化学式: C6H10CaO6·nH2O (常见为五水合物)

CAS号: 814-80-2 (无水物), 63690-56-2 (五水合物)

物理形态: 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无臭或微有特殊气味

天然来源与生产

  • 天然存在: 人体天然保湿因子(NMF)的组成成分,存在于角质层中 (来源: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 工业生产:
    • 乳酸与碳酸钙/氢氧化钙中和反应制得
    • 微生物发酵法(乳酸菌)生产乳酸后钙盐化
  • 纯度等级: 化妆品级(≥98%),符合USP/FCC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乳酸钙在皮肤生理中具有多重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角质层水合作用 作为天然保湿因子(NMF)组分,调节角质层水通道蛋白(AQP3)表达,增强水分子结合能力 强效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8%浓度提升30%+保水能力 (J Cosmet Sci 2004) 2-10%
屏障功能修复 钙离子参与板层小体分泌,促进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有序排列 中效证据 临床研究显示改善经皮水分流失(TEWL)15-22% (Exp Dermatol 2012) 3-8%
pH缓冲调节 乳酸/乳酸钙缓冲体系维持皮肤生理pH(4.5-5.5),抑制蛋白酶活性 强效证据 体外模型证实稳定pH值在5.0±0.2达6小时 (Int J Cosmet Sci 2006) 0.5-5%
角质更新辅助 钙离子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标志物(兜甲蛋白,丝聚蛋白) 初步证据 体外培养显示促进丝聚蛋白表达↑18% (注: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 未知
抗氧化保护 理论推测通过钙信号调节抗氧化酶表达 微弱证据 仅限细胞模型,缺乏临床数据 未知
关键机制详解:

乳酸钙在表皮中的双重作用:① 钙离子(Ca²⁺)作为第二信使,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② 乳酸根离子提供酸性环境并参与水分子结合。在屏障修复中,钙离子梯度对板层小体分泌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表皮上层钙浓度下降是触发脂质分泌的信号 (J Invest Dermatol 1994)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有机钙盐 乳酸钙 (C6H10CaO6) 水溶性:易溶于水(≈50g/100mL)
pH值:6.0-8.5(5%溶液)
分子量:218.22g/mol(无水物)
主要活性载体
解离组分 钙离子(Ca²⁺)
乳酸根离子(C3H5O3⁻)
离子形态存在
pH依赖解离度
生理活性基础
水合物 五水合物(C6H10CaO6·5H2O) 含水量≈25%
更稳定不易潮解
常用化妆品形态

结构-活性关系

  • 钙离子生物利用度: 乳酸根的小分子特性(90.08g/mol)相比其他有机酸(如葡糖酸钙)更易穿透角质层
  • pH依赖性: 在pH<4时主要存在形式为乳酸,pH>6时以钙盐形式存在,影响皮肤渗透性
  • 水合作用: 结晶水结构增强其吸湿性和配方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水基产品: 化妆水、精华液、面膜(浓度2-8%)
  • 乳化体系: 保湿霜、修复乳(浓度1-5%)
  • 特殊剂型: 微乳液、脂质体包裹体(增强渗透)

关键协同成分

  • 屏障修复增效:
    • 神经酰胺 + 胆固醇:重建脂质双分子层 (协同提升屏障修复40%+)
    • 泛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
  • pH调节协同:
    • 柠檬酸/乳酸缓冲体系:维持最适pH范围(4.5-5.5)
  • 天然保湿因子(NMF)复合:
    • 氨基酸(精氨酸,甘氨酸) + PCA钠:模拟皮肤天然成分

配方注意事项

  • 阳离子不相容性: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聚合物(如卡波姆)配伍,可能产生沉淀
  • 螯合剂影响: EDTA>0.1%可能降低钙离子生物利用度
  • 最佳pH范围: 配方pH 4.5-6.0时活性最佳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浓度25%) (CIR 2006)
  • 致敏性: 极低 (致敏率<0.3%)
  • 光毒性: 无报告
  • 系统毒性: 经皮吸收率低(<1%),无累积风险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
    • 干性至特干皮肤
    • 屏障受损状态(湿疹,特应性皮炎)
    • 老化皮肤(改善水合作用)
  • 慎用情况:
    • 急性皮肤损伤(开放创面)
    • 对乳酸代谢异常者(罕见)
  • 孕期使用: 安全(局部使用)

不良反应

  • 可能反应: 高浓度(>10%)可能引起短暂刺痛(尤其屏障受损皮肤)
  • 处理建议: 降低使用频率或浓度,配合舒缓成分(红没药醇)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产品类别: 敏感肌修复、医用护肤品、婴儿护理
  • 价格定位: 中端至高端(作为功能成分)
  • 宣称重点: "皮肤屏障修复"、"48小时保湿"、"天然保湿因子"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优势:
    • "天然来源"概念易被接受
    • 乳酸衍生物温和性认知(对比果酸)
  • 认知局限:
    • 与乳酸功效混淆(实际作用机制不同)
    • 知名度低于透明质酸/神经酰胺
  • 常见营销夸大: "速效修复屏障"(实际需2-4周)、"替代微整形的紧致效果"(注:缺乏临床证据)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基础功能: 经证实的保湿剂和pH缓冲剂,皮肤NMF天然组分
  • 独特优势: 钙离子介导的屏障修复功能,适用敏感肌的温和性
  • 应用局限: 单一使用效果有限,需配伍脂质成分发挥最佳屏障修复

研究与发展趋势

  • 前沿研究:
    • 钙离子信号通路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机制 (2023年新研究)
    • 纳米载体靶向递送钙离子至颗粒层
  • 技术趋势:
    • 与皮肤微生物组研究的结合(钙离子影响菌群平衡)
    • 响应式释放系统(pH/酶触发释放)
  • 潜在方向: 调控角质形成细胞钙振荡频率影响分化进程 (注:理论模型阶段)

应用建议

在屏障修复类产品中,推荐以3-5%浓度与神经酰胺(1-3%)、必需脂肪酸复配,pH值调节至5.0-5.5。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或强阴离子体系配伍,可显著提升经皮水分流失(TEWL)改善效果。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