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2 二异硬脂酸酯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12 二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12 DIISOSTEAR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专业研究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INCI: PEG-12 DIIsostearate)属于聚乙二醇(PEG)酯类衍生物,具体为乙二醇聚合物与异硬脂酸的双酯化产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异硬脂酸PEG-12(平均聚合度为12的环氧乙烷聚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反应合成 (参考:化学合成工艺标准手册)
  • 物理形态:通常为淡黄色至无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易溶于油相,部分溶于乙醇,难溶于水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作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稳定剂,其分子结构兼具亲水(PEG链)与亲油(异硬脂酸链)特性: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稳定乳液体系
  • 形成液晶结构增强配方连续性
  • 通过极性匹配改善其他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性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7)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乳化稳定 分子定向排列降低界面能 ★★★★☆ (充分证实) 在O/W乳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1-0.5wt%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肤感改良 调节油相黏度与铺展性 ★★★☆☆ (多项研究支持) 可降低配方黏度约30%而不影响稳定性 (参考:Personal Care Magazine 2018)
"促进活性成分吸收" 可能通过破坏角质层有序结构 ★★☆☆☆ (初步证据) 体外实验显示对亲脂性药物渗透提升约15% (注:缺乏人体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成分 PEG-12 二异硬脂酸酯 平均分子量~800Da,HLB值~6(偏油溶性)
可能杂质 游离PEG-12/异硬脂酸 含量通常<3%,需控制以避免刺激 (依据:CIR杂质限量标准)
衍生物 PEG-12 单异硬脂酸酯 可能作为副产物存在,影响乳化性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O/W乳液体系:用量1-5%作为辅助乳化剂
  • 防晒产品: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
  • 彩妆:增强颜料润湿性 (来源:行业配方数据库)

协同成分

  • 主乳化剂(如:鲸蜡硬脂醇聚醚-20)可减少主乳化剂用量15-20%
  • 硅油类:改善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相容性
  • 极性蜡:增强结晶稳定性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6)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1-5%用量)(参考:CIR 2017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分子量>500Da,系统吸收可忽略
  • 刺激风险:游离PEG控制良好时,刺激性极低(兔眼测试Draize评分=0.5)

适用性限制

  • 避免人群:对PEG化合物敏感者(罕见)
  • 配方注意:pH>9可能引发水解
  • 高温储存:长期>45℃可能产生乙二醇单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价格区间:中端($15-25/kg)
  • 应用频率:约18%的乳液类产品含此类PEG酯 (来源:2022全球化妆品成分分析)

消费者认知误区

  • "PEG=有害"实际上分子量>400的PEG衍生物经完整风险评估
  • "天然替代品更安全"无数据表明天然乳化剂在安全性或效能上具有优势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平衡的成本-效能比
  • 出色的配方兼容性
  • 可预测的稳定性表现

未来研究方向

  • 精准控制酯化度对性能的影响 (目前仅厂商内部数据)
  • 与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复配可行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