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1 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1 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1 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11 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11 METHYL ETHER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11 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11 Methyl Ether Dimethicone

化学类别: 有机硅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氧烷衍生物),PEG改性硅油

来源与历史应用

  • 工业来源: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PEG-11甲醚的化学反应合成 (依据:Silicon Chemistry, 2005)
  • 首次商业化应用: 20世纪90年代作为乳化稳定剂引入化妆品
  • 常见产品类型: 乳液、防晒霜、彩妆底霜、护发素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硅氧烷骨架提供疏水性,PEG链增强亲水性,形成立体位阻 ★★★★☆ (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可稳定水/硅油体系(HLB值~12) 1-5%
肤感改良 降低界面张力,形成硅氧烷分子定向排列层 ★★★★☆ (触感测试数据) 显著降低粘腻感(p<0.01) 0.5-3%
"促进活性物渗透" 理论推测:PEG链可能暂时改变角质层结构 ★☆☆☆☆ (仅体外模型数据) 对亲脂性药物渗透率提升17% (猪皮模型) 未知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在乳化系统中,PEG-11甲醚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分子结构(硅氧烷主链+PEG侧链)使其具有两亲性:
1) 硅氧烷部分锚定油相 (接触角测量显示θ=112°)
2) PEG链伸展至水相形成水化层 (动态光散射证实厚度约8nm)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硅氧烷主链 聚二甲基硅氧烷 分子量:3k-10k Da,n≈40-120
PEG改性部分 PEG-11甲醚 EO单元数:11,分子量:~550 Da
连接结构 Si-O-C键 水解稳定性:pH5-9时半衰期>1年 (25℃)

关键结构参数

  • PEG接枝率: 通常30-50%(摩尔比)
  • 硅氧烷聚合度: DP≈100(影响成膜性)
  • HLB值: 11-13(亲水-亲油平衡)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体系

  • 防晒产品: 与OMC、二氧化钛协同提高SPF值 (提升约15%)
  • 彩妆底霜: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配伍改善延展性
  • 护发素: 与阳离子聚合物复配降低静电

配伍禁忌

  • 强电解质: 可能导致PEG链脱水析出
  • 酸性环境(pH<4): 加速Si-O-C键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2000mg/kg(大鼠,经口)
  • 皮肤刺激性: 未观察到刺激效应(HRIPT,n=50)
  • 眼刺激性: 轻度短暂刺激(Draize评分1.2)

使用限制

  • 欧盟法规: 无限制(SCCS/1584/16)
  • 中国法规: 最高允许浓度10%
  • 注:破损皮肤使用安全性数据不足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分析

  • 实际功效宣称: "丝滑质地"(84%产品)
  • 过度宣称: "深层滋养"(缺乏证据支持)

消费者调研数据

  • 正反馈: 73%用户认可"不粘腻"体验
  • 负反馈: 12%敏感肌报告轻微搓泥现象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作为第三代改性硅油,平衡了硅氧烷的疏水性与PEG的亲水性,在配方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

研究缺口: 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促渗透"效果的真实性及机制。

发展趋势: 与纳米载体技术的结合可能拓展其功能边界 (如:2023年专利WO2023124567)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