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2 二油酸酯
PEG-12 二油酸酯

中文名:PEG-12 二油酸酯
英文名:PEG-12 DIOLEAT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12 二油酸酯 (PEG-12 Dioleate)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PEG-12 Dioleate
CAS号: 9005-02-1 (系列) 或 相关衍生编号 (需根据具体供应商确认)
化学类别: 聚乙二醇酯类 (PEG Esters)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 无直接天然来源,为合成化合物。
- 合成路径: 通过油酸(Oleic acid)与聚乙二醇(PEG-12)的酯化反应制备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商业化产品: 常见于个人护理品原料供应商(如Croda, BASF, Evonik等)。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PEG-12 二油酸酯作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润肤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乳液体系。
- 润肤增效: 通过油酸酯链渗透角质层间隙,补充脂质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剂 | 分子中PEG链亲水、油酸酯链亲油,形成界面膜 | 高(多项实验验证) | 在O/W乳液中显著降低分层率 (≥1%) (参考: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17) | 1-5% |
润肤柔顺 | 油酸酯模拟天然皮脂结构,填充角质层 | 中等(体外及模型研究)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15% (参考: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6) | 2-8%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可能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 | 低(缺乏直接证据) | 厂商宣称,无公开文献支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PEG-12 二油酸酯 | HLB值~10(中等亲水),黄色油状液体 |
常见杂质 | 游离PEG-12、未反应油酸 | 需控制≤1%(CIR标准) (参考:CIR Expert Panel, 2019) |
分子特征 | PEO链(12单元)+ C18:1酯链×2 | 平均分子量~600 Da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液体系: O/W型面霜、防晒产品(浓度1-3%)
- 清洁产品: 沐浴露、卸妆油(辅助增溶,3-6%)
- 彩妆: 粉底液稳定剂(2-4%)
协同成分
- 其他乳化剂: 与硬脂酸甘油酯复配可提升稳定性
- 油脂: 与角鲨烷或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协同增强润肤性
- 防腐系统: 需注意PEG链可能影响某些防腐剂效能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10%) (参考:CIR, 2019)
- 潜在刺激: 游离PEG或油酸超标时可能致敏
- 痤疮风险: 油酸酯结构可能诱发粉刺(但缺乏临床数据)
适用人群
- 推荐: 干性至中性皮肤
- 谨慎使用: 油性/痤疮倾向皮肤(建议斑贴测试)
- 禁忌: 对PEG类成分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成本: 中低端原料(约$15-25/kg)
- 宣传重点: 多功能辅助成分,较少单独宣传
消费者认知
- PEG争议: 部分消费者因"PEG"前缀误认为高风险成分
- 实际认知度: 低(通常隐藏于成分表中部)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总结
- 优势: 性价比高、乳化稳定性强
- 局限: 功效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
未来方向
注:以下为理论推测方向
- 开发更高纯度或改性PEG-12酯以减少刺激风险
- 探索与新型活性物的协同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