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12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2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2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12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12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12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12 Dimethicone

化学类别: 聚醚改性硅油(PEG-modified siloxane)

来源与合成

  • 工业来源: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二醇(PEG-12)的化学反应合成 (参考:Silicon Chemistry in Cosmetics, 2018)
  • 关键原料: 二甲基硅氧烷单体、环氧乙烷(PEG链合成)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润肤与光滑感 硅氧烷链形成疏水膜,PEG链增强亲肤性 强(多项临床研究) 显著降低皮肤摩擦系数(-42%)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6) 0.5%-5%
配方稳定性增强 分子两亲性抑制油水相分离 中等(实验室数据) 在O/W乳液中表现优于传统乳化剂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0) 1%-3%
"促进活性成分渗透" 理论推测:PEG链可能临时改变角质层结构 弱(体外模型) *注:缺乏人体试验验证*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硅氧烷主链 聚二甲基硅氧烷 疏水性、低表面张力 -(Si(CH3)2-O)n-
聚醚侧链 PEG-12 亲水性、HLB≈14 -(CH2-CH2-O)12-H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护肤品类: 面霜(35%)、防晒产品(28%)、妆前乳(22%) (来源:行业配方数据库分析)
  • 发用产品: 护发素(PEG链增强硅油沉积)

协同成分

  • 极性油相: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提升延展性)
  • 防晒剂: 与二氧化钛相容性良好
  • 谨慎搭配: 高浓度阳离子聚合物(可能产生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1000 Da,角质层渗透率<0.3%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测试: 0.5%以下浓度无刺激报告
  • 争议点: PEG链可能携带微量1,4-二氧六环 (注:现代工艺已可将残留控制在1ppm以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中高端护肤品常用辅助成分(非主打活性物),主要作为"肤感调节剂"宣传

消费者认知误区

  • "硅油致痘":实际致痘性与分子量及配方体系相关
  • 误认为具有"抗衰老"等活性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平衡硅油的爽滑感与PEG的亲肤性
  • 拓宽硅油在水性体系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开发更低分子量的变体以增强功能多样性,或探索生物降解性改进方案 (当前生物降解率仅15-20%)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