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中文名: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英文名:LYSINE ASPARTATE
别名:赖氨酸天门冬氨酸盐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赖氨酸天冬氨酸盐是赖氨酸和天冬氨酸的盐形式,作为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发挥保湿和皮肤调理作用。它能增强皮肤的天然保湿因子,帮助锁住水分,改善干燥和粗糙问题。同时,该成分有助于强化皮肤屏障,减少水分流失,并可能提供抗氧化保护,延缓环境因素引起的皮肤老化。在化妆品配方中,它常用于乳液、精...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Lysine Aspartate)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身份
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INCI: Lysine Aspartate),是由碱性氨基酸L-赖氨酸与酸性氨基酸L-天冬氨酸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两性离子盐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 C10H21N3O6,分子量 279.29 g/mol。
来源与制备
主要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和L-天冬氨酸单体
- 酸碱中和反应:L-赖氨酸(碱性)与L-天冬氨酸(酸性)在水溶液中反应结晶
- 高纯度精制(重结晶/层析分离)获得化妆品级原料
注:商业原料可能含微量残留溶剂或副产物,需符合ICID标准 (来源:FEMA GRAS# 4852, JECFA Monograph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皮肤屏障修复 | 促进丝聚蛋白(FLG)表达,增强角质层天然保湿因子(NMF)合成 | 体外研究证据 | 在重建表皮模型中提升FLG表达37% (vs.对照组) | 0.5-2% |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 | 体外研究证据 | 抑制UV诱导的MDA生成达52% (1mM浓度) | 0.1-1% |
| 胶原蛋白合成促进 | 可能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 | 理论推测 | 体外成纤维细胞研究显示胶原I轻微增加(18%) | 未知 |
| "抗皱"功效 | 缺乏明确机制,可能间接通过保湿实现 | 厂商宣称 | 无公开人体临床数据支持 | N/A |
关键机制详述
屏障修复机制细节
赖氨酸作为NMF前体,参与尿刊酸转化途径;天冬氨酸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如loricrin),增强角质层凝聚力。协同作用体现为:
- 提升角质层水合度 (+28% @ 1.5%, corneometer)
- 降低经皮水分丢失(TEWL) 19% (14天人体测试)
(依据:J Dermatol Sci. 2013;70(2):129-3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形式 |
|---|---|---|---|
| 氨基酸盐 | 赖氨酸天冬氨酸盐 | 白色结晶粉末,pH 6.5-7.5 (1%溶液) | 完整分子形式渗透 |
| 解离产物 | L-赖氨酸阳离子 L-天冬氨酸阴离子 |
水溶液中部分解离 (pKa赖氨酸=10.5, pKa天冬氨酸=3.9) |
皮肤酶解后释放单体 |
关键特性
- 溶解性:水溶性 >200g/L (20℃),几乎不溶于乙醇/油脂
- 稳定性:pH 4-8稳定,>80℃可能发生美拉德反应
- 透皮行为:主要通过毛囊途径渗透,生物利用度约8-12% (离体皮肤模型)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精华液 (pH 5.5-6.5最佳)
- 乳化体系:保湿霜/乳液 (需避免高温相加入)
- 特殊剂型:微乳液、脂质体包裹体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 NP + 胆固醇 (摩尔比 3:1:1)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 E + 阿魏酸 (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3倍)
- 透皮促进:1,2-戊二醇 (渗透量提升40%)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pH<3.5)导致天冬氨酸沉淀
- 铜离子催化氧化(需添加EDTA二钠)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浓度≤3%) (参考: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性:极低 (HRIPT测试阴性, n=105)
- 光毒性:无 (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警示
- 适用:干性/敏感性皮肤、屏障受损皮肤
- 慎用:苯丙酮尿症患者 (含苯丙氨酸代谢物)
- 孕妇:无致畸证据,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 "屏障修复"系列(单价$30-$80)
- "Clean Beauty"宣称成分(天然来源氨基酸)
- 常与"微生态护肤"概念捆绑营销
认知误区
- 误解1:"直接补充胶原蛋白" (实际无直接关联)
- 误解2:"替代注射填充" (夸大抗皱效果)
- 正确定位:屏障功能支持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明确功效:经证实的屏障修复与温和抗氧化能力
- 配方优势:高水溶性、良好配伍性、低刺激风险
- 局限:透皮效率中等,抗皱证据薄弱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氨基酸盐-金属离子螯合物提升透皮率
- 探索在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中的潜力
- 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长期抗衰效果
应用建议
推荐在屏障修复类产品中以0.5-2%浓度使用,配合脂质补充成分,避免过度宣称"抗皱"功效。持续关注透皮递送技术进展以提升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