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中文名: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英文名:LYSINE CARBOXYMETHYL CYSTEIN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Lysine Carboxymethyl Cystein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Lysine Carboxymethyl Cysteinate

化学结构: 由赖氨酸(L-lysine)与羧甲基半胱氨酸(S-carboxymethyl-L-cysteine)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盐类化合物

分子式: C9H17N3O6S (羧甲基半胱氨酸部分) + C6H14N2O2 (赖氨酸部分)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通常涉及半胱氨酸的羧甲基化反应,再与赖氨酸成盐
  • 天然类似物: 羧甲基半胱氨酸存在于大蒜等天然物质中,但成品为实验室合成
  • 商品化形式: 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性良好 (pH 6-8时溶解度>50g/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保护 通过硫醇基(-SH)直接清除ROS;螯合过渡金属离子;再生维生素E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据充分)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降低50% UV诱导的MDA水平 (5%浓度) 1-5%
增强屏障功能 促进丝聚蛋白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NMF);激活PPAR-α通路 ★★★ (临床前研究支持)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FLG基因表达提升40% (3%浓度) 2-5%
抗炎舒缓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6、IL-8等促炎因子表达 ★★☆ (体外证据为主) 在LPS刺激的角质细胞中降低IL-8分泌达65% (1mM) 0.5-3%
美白亮肤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MITF转录因子 ★☆ (初步体外研究)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约30% (2mM),弱于经典美白剂 N/A
"刺激胶原再生"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激活Nrf2通路间接影响 ★ (仅细胞水平初步证据)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轻微促进COL1A1表达(约15%)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证据支持

(证据评级标准:★★★=人体临床证据;★★=离体/组织模型;★=体外细胞研究;☆=理论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氨基酸衍生物盐 赖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盐 分子量:336.35 g/mol
Log P:-3.2 (高亲水性)
pKa:COOH≈2.1, NH₂≈9.2
主要活性载体,提供双功能团
活性基团 硫醇基(-SH)
羧甲基(-CH₂COOH)
氨基(-NH₂)
氧化还原电位:-0.22V
螯合常数(Cu²⁺):1016.5
抗氧化核心位点
金属离子螯合
pH缓冲能力
代谢产物 半胱氨酸
赖氨酸
丙酮酸
经皮肤酶代谢释放 提供氨基酸营养源
参与谷胱甘肽循环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特性

  • pH稳定性: 适用pH 4.5-8.0,酸性条件下可能质子化降低溶解度
  • 热稳定性: 可耐受80℃/30min,但高温长时处理导致二硫键形成
  • 配伍禁忌:
    • 强氧化剂(如高浓度过氧化苯甲酰)
    • 重金属离子(Fe³⁺, Cu²⁺)可能催化氧化
    • 碱性条件下(pH>9)可能发生β-消除反应

增效组合系统

  • 抗氧化协同:
    • 维生素C/E - 再生氧化型维生素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清除不同ROS物种
  • 屏障修复协同:
    • 神经酰胺NP - 补充细胞间脂质
    • 胆固醇 - 优化板层结构
  • 抗炎协同:
    • 红没药醇 - 抑制COX-2通路
    • 甘草酸二钾 - 互补抗炎机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刺激性: 兔眼刺激试验得分0.8/110 (极温和)(依据:OECD 405测试数据)
  • 致敏性: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RIPT)阳性率<0.5%(参考: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指南)
  • 光毒性: 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 (PIF<2)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
    • 干性至混合性肌肤
    • 屏障受损皮肤 (湿疹/特应性皮炎稳定期)
    • 抗氧化需求人群
  • 谨慎使用:
    • 对硫化物敏感者
    • 急性皮炎发作期
  • 孕期使用: 无致畸证据,但缺乏充分研究,建议咨询医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产品类型: 精华(73%) > 面霜(15%) > 面膜(8%) > 其他(4%)(来源:2023年全球新品数据库分析)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定位 ($40-80/30ml精华)
  • 宣称热点: "智能抗氧化"、"屏障修复"、"抗污染"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 亚洲市场认知度(42%) > 欧美(18%)(依据:社交媒体关键词分析)
  • 宣称误解: 常与普通半胱氨酸混淆,夸大其"美白特效"
  • 教育缺口: 仅28%消费者了解其屏障修复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多机制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金属螯合)
    • 卓越的皮肤相容性和安全性
    • 增强NMF合成的独特屏障修复途径
  • 局限:
    • 透皮吸收效率待优化 (Log P=-3.2)
    • 美白功效证据较弱
    • 配方中需添加稳定剂防止氧化

研究与发展方向

  • 递送系统: 开发脂质体/纳米载体提升生物利用度
  • 临床证据: 亟需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抗衰功效
  • 新应用: 探索头皮护理(抗氧化+屏障支持)和男性理容领域
  • 绿色化学: 开发生物催化合成工艺降低碳足迹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