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桉提取物

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提取物

蓝桉提取物
中文名:蓝桉提取物
英文名:EUCALYPTUS GLOBULUS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提取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植物学背景

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属桃金娘科桉属常绿乔木,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现广泛栽培于地中海地区、南美及中国南方。树高可达70米,其幼叶对生无柄,成叶互生呈镰刀形,表面具蜡质光泽。

提取工艺与INCI标准

  • INCI名称: EUCALYPTUS GLOBULUS LEAF EXTRACT
  • 常用提取部位: 成熟叶片(含油腺密度最高)
  • 主流提取方法:
    • 水蒸气蒸馏法(精油提取)
    • 超临界CO₂萃取(高纯度萜类化合物)
    • 乙醇/水溶液浸提(多酚类物质)
  • 提取物形态: 淡黄至深绿色液体或粉末(喷雾干燥后)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菌/抗痤疮 1,8-桉叶素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单萜抑制脂肪酸合成酶 ★★★★☆
(体外&离体皮肤强证据)
0.1%浓度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率>90% (J. Appl. Microbiol. 2019) 0.05-0.5%
抗炎舒缓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证据)
显著减轻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抑制率78%,Phytomedicine 2016) 0.1-1%
抗氧化 多酚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
(体外证据充分)
ORAC值≈15,000 μmol TE/g(高于绿茶提取物)(Food Chem. 2015) 0.2-2%
促渗透 萜类物质改变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使水杨酸透皮吸收率提高3.2倍(Eur. J. Pharm. Biopharm. 2014) 0.3-1%
控油收敛(营销宣称) 推测通过收敛毛孔及抑菌间接实现 ★☆☆☆☆
(缺乏直接证据)
注:目前无临床研究证实其直接调节皮脂分泌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皮肤相关性质
单萜类 1,8-桉叶素(>60%)、α-蒎烯、柠檬烯 精油中70-85% 抗菌主力,促渗透,清凉感来源
倍半萜类 桉叶烯、愈创木烯 精油中8-15% 抗炎,调节免疫反应
多酚类 鞣花酸、没食子酸、黄酮苷 水提物中12-18% 抗氧化主力,清除自由基
醛酮类 香茅醛、松香芹酮 精油中3-8% 协同抗菌,气味贡献成分

(化学组成受产地、季节、提取方式显著影响,如塔斯马尼亚产含桉叶素更高)(Ind. Crops Prod. 2018)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问题皮肤护理: 痤疮洁面/精华(配伍水杨酸、锌盐)
  • 头皮护理: 控油去屑洗发水(配伍吡罗克酮乙醇胺盐)
  • 功效增强体系: 抗氧化精华(配伍维生素C、阿魏酸)
  • 清凉感产品: 须后护理/夏季凝胶(配伍薄荷醇)

已验证协同组合

  • 抗菌增效:
    • 与茶树精油(Terpinen-4-ol)联用对MRSA抑菌效果提升40%(Microb. Pathog. 2017)
    • 在含1.5%水杨酸体系中添加0.3%提取物,痤疮改善率提高35%(临床评估报告, 厂商数据)
  • 抗氧化协同: 与迷迭香酸复配使ORAC值提升2.1倍(J. Agric. Food Chem. 2016)

配方注意事项

  • pH耐受范围宽(3.0-8.5),但碱性环境加速萜烯氧化
  • 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配伍以防多酚变色
  • 建议添加0.05-0.1% BHT防止萜烯自动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1%以下使用浓度安全(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风险: 香芹酮等醛类物质可能致敏(IFRA建议限用0.1%)
  • 光毒性: 呋喃香豆素含量极低(<0.01ppm),无光毒风险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 油性/痤疮皮肤(0.2-0.8%)、中性皮肤(≤0.5%)
  • 谨慎使用:
    • 玫瑰痤疮患者(桉叶素可能诱发血管扩张)
    • 儿童(2岁以下禁用,6岁以下限用0.05%)
  • 禁忌: 孕期(缺乏安全性数据)、哮喘患者(挥发性成分风险)

不良反应案例

2019年欧盟化妆品数据库显示:0.17%报告为接触性皮炎(主要源于未精制粗提物)(SCCS/1633/2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趋势

  • 主流定位: "天然抗菌"(35%)、"毛孔清洁"(28%)、"清凉舒缓"(22%)(Mintel GNPD 2023)
  • 增长品类: 男士理容产品(年增12%)、头皮护理(年增9%)
  • 宣称陷阱: 27%产品夸大标注"控油"功效缺乏实证(消费者实验室检测报告)

消费者认知误区

  • 错误认知: "桉树提取物=精油"(实际水提物不含挥发性萜烯)
  • 过度期待: 宣称"深层排毒"缺乏科学依据
  • 正解: 其促渗作用仅限特定分子结构物质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实证核心功效: 抗菌(尤其痤疮病原体)、抗炎、抗氧化
  • 独特应用优势: 天然促渗剂替代合成渗透增强剂(如氮酮)
  • 局限性: 挥发性成分稳定性挑战,敏感肌耐受性数据不足

未来研究方向

  • 微囊化技术: 解决萜烯挥发及刺激性问题(J. Microencapsul. 2022)
  • 精准组分调控: 通过分子蒸馏获取高抗炎/低刺激馏分
  • 临床验证: 开展玫瑰痤疮适用性及长期使用安全性研究

应用建议

推荐在问题皮肤护理中作为功能性成分(0.3-0.8%),避免在驻留型产品中超过1%。需明确区分提取物与精油的应用差异,并加强对消费者的成分教育以纠正"天然=绝对安全"的误解。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