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1
蓝 1

中文名:蓝 1
英文名:BLUE 1
别名:无
安全性:
2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蓝 1 (CI 4209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 名称
CI 42090 (FD&C Blue No. 1 / Brilliant Blue FCF)
化学分类
合成三苯甲烷类色素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石油化工衍生物(苯甲醛与N-乙基-N-(3-磺酸苄基)苯胺缩合氧化)
- 物理形态:水溶性蓝色粉末或颗粒
- 全球监管状态:
- FDA批准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最大允许浓度6%)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附录IV允许使用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基础着色功能 | 吸收520-530nm波长光,反射蓝光 | ⭐⭐⭐⭐⭐ (充分证实) | 通过物理光学原理实现稳定着色 (依据:色彩物理学基础) | 0.0001%-6% |
"提亮肤色" | 抵消黄色调的光学效应 | ⭐ (理论推测) | 互补色原理可能改善暗沉外观 (来源:色彩理论,缺乏临床验证) | N/A |
抗氧化活性 | 电子转移能力 | ⭐⭐ (初步体外证据) | 体外研究中显示自由基清除能力 (依据:Food Chem. Toxicol. 2015) | N/A |
详细机制说明:
作为合成色素,蓝1主要通过物理光学机制发挥作用:其分子中的共轭双键系统形成发色团,选择性吸收可见光谱中的黄-红光段(最大吸收峰525nm),反射蓝色光波。分子结构中的磺酸基团提供水溶性,使其能均匀分散在配方中。在护肤品中宣称的"提亮"效果源于色彩互补原理——蓝色可中和肤色中的黄色调,但该效果为暂时性物理修饰,不改变皮肤生物学状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性 | 参数 | 技术意义 |
---|---|---|
化学名称 | 乙基[4-[4-[乙基(3-磺酸苯基)甲基]氨基]苯基](2-磺酸苯基)亚甲基]-2-环己烯-1-基]铵氢氧化物内盐 | 复杂有机结构决定光吸收特性 |
分子式 | C37H34N2Na2O9S3 | 分子量792.85 g/mol |
溶解度 | 水溶性 >200g/L (20℃) | 适用于水性体系,醇溶性中等 |
pH稳定性 | 2.5-8.0 (超出范围褪色) | 避免与强酸/碱配方配伍 |
光稳定性 | 中等(需避光保存) | 长期日照可能导致褪色 |
杂质控制要求
- 未磺化芳胺:< 0.01% (CIR要求)
- 铅含量:< 10 ppm
- 砷含量:< 3 ppm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沐浴产品:提供视觉清爽感 (0.0001-0.001%)
- 彩色化妆品:眼影/睫毛膏/唇彩调色剂 (0.1-3%)
- 护发产品:临时性染发剂组分 (与CI 60730协同)
- 面膜/精华:概念性"蓝光效应"宣称产品
关键配伍技术
- 阳离子兼容性:与某些阳离子表活形成沉淀,需预实验
- 螯合剂协同:EDTA增强金属离子存在下的稳定性
- 防腐增效:与苯氧乙醇/尼泊金酯类兼容性良好
增效组合
- CI 42090 + CI 19140:调配绿色系产品
- CI 42090 + 云母:创造珠光蓝效果
- CI 42090 + 二氧化钛:提高遮盖力与色饱和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来源:CIR 2016最终报告)
- 化妆品使用浓度下"安全"
- 无生殖/发育毒性证据
- SCCS意见:(来源:SCCS/1613/19)
- 淋洗类产品:无浓度限制
- 驻留类产品:≤0.5%
不良反应
- 皮肤刺激:罕见(发生率<0.1%)
- 接触性荨麻疹:个案报告(医疗人员接触手术区标记染料)
- 眼部使用风险:避免用于粘膜部位(非眼部化妆品批准)
特殊人群警示
- 敏感肌:建议斑贴测试(尤其受损皮肤)
- 儿童产品:欧盟限制口腔接触类产品使用
- 孕妇/哺乳期:无禁忌证据,但建议减少彩妆接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彩妆核心色素:全球年消耗量超10,000吨
- "纯净美容"争议点:被部分clean beauty标准排除
- 工业应用延伸:医用染色剂/诊断试剂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蓝色=凉爽/收缩毛孔" - 物理错觉无实际生物学效应
- 误区2:"合成色素必然致癌" - 缺乏人类致癌证据 (依据:IARC未分级)
- 误区3:"可被皮肤吸收代谢" - 分子量过大(792Da)难透皮
监管动态
- 2023年欧盟提议降低化妆品中某些偶氮染料杂质限量
- FDA持续监测食品/药品中应用安全性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最稳定的水溶性蓝色素之一
- 安全性记录:超过50年安全使用历史
- 成本效益:显色效率高于多数天然替代品
技术挑战
- 有机溶剂体系分散稳定性限制
- 高pH环境下的色移问题
- 天然替代品(螺旋藻蓝色素)的竞争压力
未来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提高光稳定性
- 与天然色素复配降低合成色素占比
- 生物合成路径开发(工程菌生产)
专家建议
在配方中遵循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优先用于淋洗类产品,驻留类产品严格控制浓度≤0.5%。避免用于唇部/粘膜产品,并在标签明确标注"CI 42090"供消费者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