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1 色淀
蓝 1 色淀

中文名:蓝 1 色淀
英文名:BLUE 1 LAKE
别名:无
安全性:
2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蓝 1 色淀 (Blue 1 Lake, CI 42090: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Blue 1 Lake (CI 42090:1)
CAS号:68921-42-6
EC号:272-949-1
来源与生产
蓝 1 色淀是合成食用蓝色染料亮蓝 FCF (FD&C Blue No. 1)的衍生色淀,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将水溶性亮蓝 FCF与金属盐(通常为铝盐)在碱性条件下沉淀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 基质材料(如氢氧化铝)作为载体吸附染料分子
- 经洗涤、干燥、粉碎后得到微细粉末颜料
主要原料来源:石油化工衍生物(邻磺基苯甲醛衍生物)(来源:FDA Color Additive Status List)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纯物理性颜料,蓝 1 色淀无生物活性,其功能仅限于: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产品着色 | 选择性反射蓝光波长(约630nm),吸收互补色光 | 充分证实 | 颜料光学特性符合Kubelka-Munk理论(来源:Color Science in Cosmetics) | 0.01-5% (依需求) |
"皮肤提亮" | 通过色彩校正掩盖黄调(仅即时视觉效果) | 营销宣称 | 无证据显示改变黑色素代谢或分布 | N/A |
"抗氧化" | 分子结构含芳香环(理论推测) | 无支持证据 | 体外研究中未显示显著自由基清除能力(来源:CIR 2020评估) | N/A |
详细机制说明:
作为色淀颜料,其作用完全基于物理光学特性:
- 粒径范围:0.1-10μm,通过控制粒径实现不同透明度和遮盖力
- 晶体结构影响光散射:无定形结构提供更高透明度,结晶态增强遮盖力
- 色淀化使原水溶性染料转变为不溶性颗粒,提高:
- 化学稳定性(pH 4-10)
- 热稳定性(<200℃)
- 迁移阻力(减少皮肤沾染)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发色母体 | 乙基[4-[4-[乙基(3-磺酸苯基)氨基]苯基](2-磺酸苯基)亚甲基]-2,5-环己二烯-1-亚基](3-磺酸苯基)氢氧化铵 | 三芳甲烷结构 分子量:792.86 g/mol λmax:628nm(水溶液) |
提供蓝色色相 |
沉淀剂 | 氧化铝水合物(Al2O3·xH2O) | 两性氧化物 粒径:20-200nm 比表面积:50-200m²/g |
染料载体 增强遮盖力 |
色淀复合物 | 铝-染料螯合物 | Al³⁺与磺酸基络合 不溶于水/油 耐光性:中等(3-4级) |
提供不溶性 稳定色彩 |
副产物/杂质 | 未反应染料 游离铝离子 合成中间体 |
FDA限制: • 游离染料≤0.5% • 砷≤3ppm • 铅≤10ppm |
安全性风险源 (需严格管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眼影(30-50%色淀体系),腮红,口红
- 装饰类产品:身体彩绘,染发剂(临时性)
- 特殊剂型:无水配方(油膏/蜡基),防晒制品(提高VIS光谱反射)
配方技术要点
- 分散稳定性:需表面处理(硅酮/卵磷脂包覆)防止絮凝
- pH敏感性:避免强酸(pH<3)导致铝溶解释放游离染料
- 配伍禁忌:遇高浓度电解质(如MgSO₄)易盐析
协同增效组合
- 遮盖力增强:与二氧化钛(金红石型)复配,提升蓝白度
- 色调调节:联用群青蓝(CI 77007)增加深邃感,氧化铁黑(CI 77499)降低明度
- 稳定性提升:添加螯合剂(EDTA二钠)防止金属催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在现行使用浓度下"安全"(2019年再评估确认)(来源:CIR Expert Panel, Int J Toxicol 38(suppl3):3-65)
- 欧盟SCCS:批准用于粘膜产品(口红/眼妆),限游离染料≤0.5%
潜在风险因素
- 皮肤渗透性:完整皮肤几乎不渗透,但受损屏障可能增加吸收
- 致敏性:偶见接触性皮炎报告(0.01-0.1%发生率),多与杂质相关
- 眼周使用风险:颗粒摩擦可能导致角膜微损伤(需控制粒径>10μm)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普通肤质(非敏感肌),需彩妆着色场合
- 慎用:湿疹/玫瑰痤疮活动期,眼睑皮炎患者
- 禁用:已知对三苯甲烷染料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彩妆:成本低于天然蓝色素(如花青素提取物)
- 饱和蓝色首选:相比矿物群青蓝更鲜艳明亮
- 主流应用:占据蓝色系彩妆原料市场>65%份额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清洁美容争议:常被"不含人工色素"宣称针对
- 安全误解:27%消费者错误关联其与致癌风险(实际无证据支持)
- 需求分化:专业彩妆用户关注显色度,天然派倾向替代品
监管差异
- 美国FDA:批准用于眼周产品(FD&C分类)
- 欧盟EC:附录IV/125允许使用,但需标注"CI 42090"
- 日本:列入"既存添加物",限用量≤0.2%(唇部产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提供高性价比、稳定鲜艳的蓝色着色方案
- 安全性记录:60年使用历史中无重大安全事故
- 技术成熟度:分散/稳定工艺完善,批间一致性高
局限性
- 耐光性中等,长期暴晒易褪色
- 无法满足"无合成色素"市场需求
- 对pH/电解质敏感增加配方难度
未来发展方向
- 表面改性:开发有机硅包覆技术提升耐候性
- 生物相容性提升:探索植物基载体替代氢氧化铝
- 纳米化风险研究:评估亚微米颗粒的皮肤渗透行为
- 可持续生产:生物催化合成替代传统化学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