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脱氢胆甾醇
7-脱氢胆甾醇

中文名:7-脱氢胆甾醇
英文名:7-DEHYDROCHOLESTEROL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7-脱氢胆甾醇(7-Dehydrocholesterol)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7-Dehydrocholesterol (7-DHC)
化学名称: (3β)-cholesta-5,7-dien-3-ol
CAS号: 434-16-2
分子式: C27H44O
来源与生物合成
- 天然来源: 动物皮肤(尤其是人类表皮)、羊毛脂、某些鱼类和植物(含量较低) (依据: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1969)
- 生物合成途径: 胆固醇代谢的中间产物,由DHCR7(7-脱氢胆固醇还原酶)调控 (参考: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 工业制备: 主要从羊毛脂提取或化学合成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7-DHC是维生素D3的前体,在紫外线B(UVB,290-315 nm)照射下发生开环反应生成维生素D3 (依据: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1995)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维生素D3合成促进 | UVB诱导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胆钙化醇(维生素D3) | ★★★★★(充分证实) | 人体皮肤模型证实每cm2可生成0.1-1.0 IU维生素D3 | 0.1-1.0% (外用) |
皮肤屏障支持 | 间接通过维生素D3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 | ★★★☆☆(临床前证据) | 体外研究显示可增强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注:需更多人体验证* | 未知 |
"抗衰老" | 推测与维生素D受体(VDR)激活相关 | ★☆☆☆☆(理论推测) |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证据* | 无数据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维生素D3合成
7-DHC在表皮基底层和棘层中浓度最高,吸收UVB(峰值吸收波长293 nm)后发生以下反应链:
- UVB诱导C9-C10键断裂形成前维生素D3
- 温度依赖的异构化转化为维生素D3
- 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系统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98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甾醇类 | 7-脱氢胆甾醇 |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150-151℃ | C5-C7双键(共轭二烯) |
衍生物 | 维生素D3前体 | 光不稳定,需避光保存 | B环开环结构 |
稳定性与配伍性
- 光敏感性: 需配合抗氧化剂(如BHT)和避光包装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 pH范围: 稳定于pH 5-8,强酸/碱条件下可能异构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功能性护肤: 维生素D补充类产品(需配合UVB照射)
- 防晒产品: *争议应用* 可能作为"阳光激活"成分 (需谨慎评估生物有效性)
协同成分
- 胆固醇: 共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 抗氧化剂: 维生素E衍生物防止氧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 安全(用于化妆品浓度≤1%) (依据:CIR 2019年度报告)
- 潜在风险: 过量UV暴露可能导致维生素D3过度生成
适用人群
- 推荐: 维生素D缺乏风险人群(需医生指导)
- 禁忌: 光敏性皮肤疾病患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主要作为功能性原料而非营销热点成分,常见于:
- 专业医学护肤线
- 季节性补充产品(冬季低日照地区)
消费者教育盲区
- 误认为 "直接补充维生素D"(实际需UVB转化)
- 忽略剂量-反应关系的非线性特征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作为人体内源性维生素D3合成的关键前体,7-DHC在皮肤生理学中具有明确地位,但外用产品的实际功效需严格验证。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稳定的微封装技术提高配方稳定性
- 探索非紫外线依赖的激活途径 (初步细胞研究显示酶转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