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DIMETHICONE/VINYL DIMETHICONE CROSS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 (Dimethicone/Vinyl Dimethicone Crosspolymer)

来源与制备工艺

通过铂催化氢化硅烷化反应制备:

  • 原料基础: 二甲基硅氧烷单体 + 含乙烯基的硅氧烷单体
  • 关键反应: 在铂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 最终形态: 经溶剂萃取纯化后,通常以粉末或预分散体(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载体)形式存在

(来源:高分子合成化学原理;参考:Tadros, T. F. (2005). Applied Surfactant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肤感调节 (丝滑/柔焦) 在皮肤表面形成均匀薄膜,填充微不平整;降低摩擦系数 强 (体外/临床)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表面粗糙度降低≥40% (轮廓仪测定) 2-10%
控油/哑光 多孔交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形成疏水屏障减少油光 中强 (体外/半临床) Sebumeter®测试显示4小时吸油量达自身重量150% 3-8%
填充修饰 (毛孔/细纹) 光散射效应弱化阴影;弹性网络提供即时填充 中 (临床影像学) VISIA®分析显示毛孔视觉面积减少25-30% 5-15%
稳定性增强 三维网络结构悬浮固体颗粒(如颜料/防晒剂) 强 (流变学) 显著提升Zeta电位绝对值(>40mV),防止沉降 0.5-3%
"抗衰老" 仅通过即时填充效果改善皱纹表观 弱 (无生理活性) 注:无细胞信号通路调节或胶原刺激证据 N/A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68(3), 20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42(4), 202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
分子结构 Si-O-Si主链 + 侧甲基/乙烯基交联点
交联度:10-30% (调控弹性)
分子量:105-107 Da (不溶)
物理形态 多孔球形微粒 (直径1-50μm)
溶胀比:硅油中膨胀2-5倍
比表面积:5-50 m²/g (BET法)
表面特性 疏水性 (水接触角>110°)
低表面张力 (20-22 mN/m)
Zeta电位:-30至-50 mV (pH 5-7)
热性能 玻璃化转变温度(Tg):-120°C
热分解>300°C
体积密度:0.2-0.5 g/cm³

(来源:聚合物表征数据;参考:Dow Corning®技术白皮书)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彩妆产品: 粉底(提高铺展性),散粉(控油定妆),妆前乳(填充毛孔)
  • 防晒产品: 稳定无机防晒剂(ZnO/TiO₂),减少白痕
  • 护肤产品: 哑光保湿霜,控油精华
  • 护发产品: 增加发丝顺滑度,减少毛躁

增效配伍体系

  • 溶剂协同: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 → 促进溶胀形成凝胶网络
    • 异十二烷 → 快速挥发实现“瞬效哑光”
  • 功能协同:
    • 二氧化硅 → 增强吸油能力(+40%)
    • 尼龙-12 → 提升柔焦效果协同指数1.8X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 改善水性体系分散稳定性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135(4), 2020; 协同数据来自配方对比测试)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15%) (CIR Expert Panel, 2016)
  • 致痘性: 0级 (兔耳试验) (参考:Journal of Society of Cosmetic Chemists 40(6), 1989)
  • 刺激/致敏: 无证据 (HRIPT试验阴性)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 所有肤质,特别推荐油性/混合性肌肤
  • 禁忌症: 硅胶假体周围区域慎用(理论迁移风险)
  • 环境争议: D5载体可能具生物累积性 → 推荐水基分散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策略

  • 高端线: 强调“高级丝绒触感”、“纳米级填充技术”
  • 开架线: 主打“即时毛孔隐形”、“12小时控油”
  • 纯净美容: 需规避环状硅氧烷载体,改用植物酯类分散体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解1: “堵塞毛孔” → 实际透气性良好(氧气透过率>500 cc/m²/day)
  • 误解2: “硅胶残留” → 可通过常规洁面清除(接触角变化研究证实)
  • 过度宣称: “刺激胶原新生” → 无科学依据的营销话术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革命性肤感调节: 实现哑光与滋润的平衡
  • 物化稳定性: 解决高含量无机防晒剂沉降问题
  • 配方宽容度: 兼容pH 3-10,温度稳定性优异

未来研发方向

  • 功能化改性: 接枝抗氧化基团(如维生素E衍生物)
  • 生物降解设计: 引入酯键可水解交联点 (实验室阶段)
  • 精准递送系统: 利用多孔结构负载活性物 (体外研究显示5倍缓释增效)

(前瞻方向参考: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3(18), 2021)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