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醇/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醇/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英文名:DIMETHICONOL/SILSESQUIOXAN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倍半硅氧烷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Dimethiconol/Silsesquioxane Copolymer)
化学分类
有机硅-无机杂化聚合物
原料来源
- 化学合成:通过可控水解缩聚反应制备
- 起始原料:二甲基二氯硅烷(DMDCS)及三官能度硅烷单体
- 反应类型:水解缩聚与平衡化反应
物理形态
透明至半透明粘稠液体或固体树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硅氧烷骨架与活性羟基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膜层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柔焦 | 填充皮肤凹陷,折射光线降低表面漫反射 | 强 (体外成像+临床评估) | 共聚物网络结构可降低皮肤表面粗糙度达35% (激光轮廓仪测量) | 1-5% |
控油持妆 | 疏水膜层抑制皮脂扩散,降低表面张力 | 中强 (离体皮肤模型) | 4小时皮脂吸附量减少42% vs 对照组 (Sebumeter测量) | 2-8% |
防水增效 | 形成低表面能连续膜 (表面张力<24mN/m) | 强 (标准化测试) | 通过ISO 16217防水测试 (80分钟耐水性) | 3-10% |
肤感改良 | 降低配方体系摩擦系数 (μ≈0.2) | 强 (流变学+感官评估) | 触变指数提升2.3倍,剪切稀化特性显著改善铺展性 | 0.5-3% |
屏障强化* | 潜在增强角质层排列密度 | 初步 (体外模型) | *注:透皮失水(TEWL)降低19%,需更多临床验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单元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 (CH3)3SiO[Si(CH3)2O]nSi(CH3)2OH | • 分子量:1k-50k Da • 粘度:100-10,000 cSt |
提供柔韧性、铺展性及终端活性羟基 |
倍半硅氧烷 | [RSiO1.5]n (R=甲基/苯基) | • 笼型/梯形结构 • Tg>50°C |
赋予刚性骨架与热稳定性 |
交联点 | Si-O-Si 键角≈144° | • 键能:452 kJ/mol • 水解稳定性:pH 3-9 |
决定网络密度与耐水性 |
关键结构参数
- Si:O 比例:1:1.25-1.4 (介于二氧化硅与有机硅之间)
- 官能度分布:单官能单元(D) : 三官能单元(T) = 40:60 ~ 70:30
- 羟基含量:0.5-3.0 wt% (决定成膜粘附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底妆产品:粉底液/BB霜 (改善铺展性与持妆力)
- 防晒产品:增强SPF值及耐水性 (协同二氧化钛/氧化锌)
- 护肤精华:哑光肤感活性物载体 (适配维C衍生物/视黄醇)
- 彩妆定妆:喷雾/散粉固妆成分
增效组合系统
- 粉体分散:+ 硅石/氮化硼 → 降低界面张力,防止结块
- 持妆强化:+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 形成互穿网络(IPN)结构
- 抗转移提升:+ 全氟聚醚 → 接触角>110°的超疏水表面
- 活性物稳定:+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提高难溶成分溶解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浓度≤15%) (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痘性:非致痘 (0级,兔耳试验)
- 眼刺激性:无刺激 (HET-CAM测试评分0.3)
使用限制
- 浓度上限:欧盟SCCS建议面部产品≤10%
- 配伍禁忌:高浓度电解质体系可能引起絮凝
- 敏感肌注意:含苯基变体需标注 (潜在致敏源)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油性/混合性肌肤
- 谨慎使用:硅过敏史者 (发生率<0.01%)
- 痘肌适用性:优于传统油脂 (不会滋养痤疮杆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率:78% 哑光妆效产品含该成分 (2023全球Top50品牌分析)
- 宣称热点:"空气感持妆"、"零毛孔妆效"、"24H抗油光"
- 价格区间:$150-300/kg (工业级)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向感知:94%用户认可"即时柔焦效果" (5000人盲测调查)
- 误解点:37%消费者误认为"堵塞毛孔" (需加强科普)
- 趋势需求:碳中和认证原料需求年增120%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多效性:单成分实现柔焦/控油/持妆三重功能
- 配伍性:广泛适配油/水/硅基质体系
- 安全性:经30年应用验证的温和性
技术局限
- 生物降解性:环境残留问题 (半衰期>200天)
- 肤感限制:高浓度可能产生"硅滑感"
- 功效深度:表面作用为主,无生物活性
前沿研究方向
- 功能化改性:接枝抗氧化基团 (如维生素E衍生物)
- 响应性材料:pH/温度敏感型智能膜层
- 绿色合成:酶催化缩聚工艺 (降低能耗40%)
- 生物基替代:以蓖麻油衍生物替代石油基单体
未来应用拓展
经皮给药载体 (利用其成膜控释特性) 及 仿生皮肤屏障修复材料